本文来源:百度百科词条历史文献数据库与申姓(申时行)有关的文章(6)全文收录
申芝芳
申芝芳,字素公,明嘉定县罗店镇申家楼(今属上海市宝山区罗店镇)人。天启七年(1626)举人,崇祯四年(1631)进士,历任江西万安知县、兵部主事、礼科给事中、江浙督漕。
中文名申芝芳别 名字素公出生地明嘉定县罗店镇申家楼生平简介据同治《万安县志》记载
目录
生平简介[url=]编辑[/url]
据同治《万安县志》记载:申芝芳于崇祯四年到任万安知县后,为政注重大局,宽严相济,务求其宜;饥荒之年,积极于县城四门施粥,全活无算;礼贤下士,乐于奖掖后进,造就良多。是万安县历任县令中的佼佼者。离任后,县民为建生祠,立去思碑。
申芝芳虽身在朝廷,却不忘桑梓,对家乡父老的疾苦颇为关注。嘉定自建县以来,即为重赋之地,政府以征收稻米为主,俗称漕粮或皇粮。明代中后期,该地区江河淤塞,水稻种植环境遭到破坏,居民审时度势,开始大面积种植经济作物棉花,嘉定遂成为吴地重要的产棉区和棉纺织中心之一。然而,传统的征缴方式却未及时加以调整,以致于严重影响了嘉定社会经济的运转。农民以棉织布,以布易银,以银买粮,以粮纳赋,遭受重重盘剥,饱受漕粮之苦。嘉定士民经数十年努力,争取折粮为银,以缴银代替纳粮,至明末才“得旨永折”。在嘉定官民请求折漕的过程中,申芝芳尽其所能,从旁协助、斡旋,帮助反映情况,打通关隘,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造福桑梓的功德,深深铭刻在故乡百姓心中。逝世后,入祀嘉定县的折漕报功祠。
甲申(1644)国变,明朝廷土崩瓦解,身在北京的申芝芳与同乡施凤仪脱身出城后,一同潜归南方。此后,施凤仪投身福王,辅佐史可法镇守扬州,最后在抗击清兵的战斗中以身殉国;申芝芳则隐居乡里,杜门读书,不事清朝,保全名节,亦难能可贵。 [1]
后人评价[url=]编辑[/url]
申芝芳不但是能吏,而且为官清廉,因为宦囊萧然,常遭到亲朋的讽刺,甚至妻子儿女也不予理解,但申芝芳毅然坚守节操,甘之如饴,曾作诗自嘲道:
一官已十年,无屋又无田。
举头畏苍苍,合眼问幽独。
入室讳言饥,妻子避反目。
亲朋间引讽,他顾呼童仆。
为官十年,无屋无田不说,还常令家人挨饿忍饥,这样的官员简直是闻所未闻。
百度百科内容由网友共同编辑,如您发现自己的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使用本人词条编辑服务(免费)参与修正。立即前往>>
参考资料
-
1.生平资料出处
行业人物
本文来源:百度百科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