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难人生饱经沧桑
申长林
一、序
六十年往事如梦,此时此刻感到该留下点什么,留在世上、留在人间、留给我的亲人,留给我的一双宝贝儿女。
世间三千事,烦恼在人心,一切都在得失之间。想不开,便举步维艰,看淡了,便顺其自然;人生,不可能十全十美,生活,不可能事事顺心;坎坷不可避免,心酸时常吞咽。太计较,太较真,生活永远不会平静,知足点,轻松点,日子才会好过一点。
要学会看淡,要学会随缘。选择正确和值得的,放下错误和走过的;失去,有的时候不是坏事,会让你不断的成熟。
磨难,有的时候并不可怕,会教会你如何坚强。看淡,不是听天由命,而是一种心态。人生没有啥过不去的,想开了一切不是问题。人活着,问心无愧就是心安,随遇而安才算自在。
二、简历
我叫申长林,汉族,1959年12月16日出生在江西省宜春县。祖籍湖南省邵东县汪塘镇石牛村。父亲申湘涛,国家干部;母亲韩景华,企业工人。我有兄弟姐妹六人,我在家里排行老五。上有两个哥哥。大哥申长文,老实巴交,但非常聪明,什么都会做,人缘很好;二哥申长荣,厚道能吃苦,性格外向,好喝酒;两个姐姐。大姐申祝秀,本份、性格随和;二姐申小梅,非常能吃苦,人情味浓厚、性格较急。下有一个弟弟叫申长华,做生意是一把好手。爱人邹艳,贤惠。我有一双儿女。女儿申怡,1985年8月25日生,宜春九中当老师,女儿聪明有头脑;儿子申柯秋,1999年8月28日生,哈尔滨工程大学读书。儿子天生聪明好学,都是我的骄傲。本人1977年10月参加工作,当年,上山下乡在宜春县寨下农具厂当知青。1978年12月入伍,在福州军区空军后勤部服兵役。1981年退役,分配在原宜春县乡镇企业管理局工作。1984年调宜春市教育局至今。大学本科学历,其间脱产就读宜春财校财会专业毕业,江西师大政教专业本科毕业。先后在秘书科、中招办、基教科工作。现任宜春市教育局主任科员、宜春市学生体育协会副主席、秘书长。
三、成长篇
在我朦胧的童年记忆中,文革期间人人都一样,整个中国都疯了。可以说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没能理解和品尝快乐的感觉,幸福的味道。我出生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据父母说那时想买奶粉都要开后门。由于父母亲都要上班,我的其他兄弟姐妹小时候都是请人带的,由于我很知道讨爸爸妈妈喜欢,我一直都在父母身边长大。那时我家住在秀江河畔,房子面积很大,平房。好像我没上过幼儿园,母亲上班时,我就在她上班的车间外面玩,那情景至今都很清晰。父亲出差有时会带我去,常去的是南昌、广州。父亲和母亲是两位勤劳、本份的人。我有幸在这样一个普通但温暖的家庭里健康成长,我感到欣慰。自双亲逝世后我经常梦见他们,但愿我亲爱的父母亲在天国安好。
1967年7岁时,我进入了秀江小学,从此我开始了我的学习生涯。在学习、劳动、各项活动方面都表现得很一般。那时年龄小很贪玩,喜欢打乒乓球,有钱就买买小人书,自己用玻璃制作幻灯片,用磁铁、铜线圈做矿石收音机等。这些小制作和玩伴一起分享很有意义。终于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成为了一名中国少年先锋队员。当我戴上红领巾面对队旗宣誓的时候,有种说不出的味道。印象最深的是在宣誓后不好意思地把红领巾取下来,被老师发现了,老师狠狠地批评了我一顿。
1974年9月我升入了宜春中学初中,开始了我的初中学习、生活。这一下子我好像长大很多。学习进步很大,遵守纪律、团结同学,表现很出色。在第二年的青年节,我正式地成为了一名共青团员。并且时刻督促着我自己一定要戒骄戒躁,要继续努力,将来向党组织靠拢。1976年11月高二时,我积极报名参军,身体条件合格,可是由于外公家的阶级成份问题,政审不过关,未能去成。在那个年代里,我的家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冲击。此后,我没有申请过入党。但我能遵纪守法,有我自己做人的原则,做人的底线。初中、高中那时候读书不像现在这样紧张。学工、学农、学军、每年都有春插、双抢。自带被子和生活用品到农村劳动。去得最多的是温汤社埠村,南庙的降桥村。学工是在宜春汽车分局,几次都分到汽修车间,所以我对汽车的基本构造很熟悉。那年代买什么都要凭票排队。买豆腐是我的专利,早晨三点钟起床到豆腐社摊点排队买豆腐。初中开始就勤工俭学,到棉织厂漂染车间打工,到手联社仓库搞搬运,很能吃苦,挣了钱就交给母亲。这种学习、生活方式也是人生中难得的经历,后人是无法想象的。
四、知青篇
“知青”这个名词,至今已成为一个历史的记忆。可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下乡当知青,是我走进社会的第一步,也是那个年代万般无奈中唯一的选择。知青的生活是艰苦的,可同伴结下的情谊却是真挚的;知青的经历是苦涩的,得到的锻炼却也是宝贵的。也许,每一个知青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这样的故事,共同折射出当年的时代印记。常常回忆,有时彻夜难眠。在寂静的夜晚占据着我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情景,因为那是我开始长大的年代。
1977年10月,我翻开了我人生征程崭新的一页,我高中毕业后,自愿申请上山下乡。我对着新的目标开始了新的奋斗和跋涉。17周岁的我,成为当时成千上万名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中的一员,从此离开父母,投入社会,也算参加了工作。也许是男孩子的志向,也许是叛逆心理,想法是要离家远些。那天,仿佛是昨天。虽然已经过去四十多年,但记忆依然如此清晰。1977年10月15日,秋高气爽,蓝天白云,晴空万里。我的爸爸、妈妈、几位好同学和单位领导送我来到来到“三不通”的茅塘,千叮咛、万嘱咐,目光中流露出几分忧虑,几分茫然。而我却是另一番神情:兴奋、坚定,潇洒地挥手与亲朋好友们告别,充满着对新生活的渴望和憧憬。
上山下乡后,我们才知道,茅塘林场是刚刚成立不久的,是寨下人民公社农具厂的一个林场。当时公社规划搬迁此地。农具厂大部分车间也搬到了茅塘。县手联社一名陈姓干部带队,我们叫他陈老总。主要人员是我们十几位知青(李寒平、黄学文、桂莉佳、黄小文、申小梅、黄少林、罗桂玲、徐艳平、赵建跃、崔庆安、李宜萍、李益平)和已搬迁过来的职工,一切都要靠白手起家。厂长叫袁三芽,当年四十多岁,是一位很有想法和干劲,为人朴实、善良、勤劳的人。还有几位我要提到的是老职工伍梅一、副厂长李实华、职工潘才苟、袁朱籽、袁神八、李细毛、袁东民等等。他们在工作、生活中处处关心我们,都是我的益师良友,也是青年时代的玩伴。他们的身影常常浮现在眼前。我们这帮知青都非常团结,就像亲兄弟姐妹一样,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和睦相处。一起劳动、一起生活,一起回家。
一日三餐,没有多少油水,劳动过后饭量特别大,我曾经一餐吃过八两米饭。那个年代,城里肉食供应每月定量发票,最难忘也是最奢侈的事,就是厂里李细毛、袁东民等职工打来野味给我们分享的时候,我觉得其味鲜美无比。还有一次晚上去老俵地里拔大蒜,回来炒着吃的情景终生难忘。炒土扎粉是我们常有的夜宵,神八师傅做的土扎粉称得上是一绝。现在市面上吃不到那么好吃的土扎粉了。在厂里食堂吃饭是成本核查的,饭菜票盖上自己的私章,每月结算一次。每次回家父母都会炒点干菜给我们带去。带多少都吃不了两天,只能说是聚餐了。
在厂长的带领下,我们第一件事就是修路、架电、接水管,终于解决了“三通”问题。还好住房是一排平房,两人一间,我和庆安住一间。他是烟民,我不抽烟,当年不觉得有什么不好,拿现在来说会受不了。我们做得最多的是做建筑用的竹跳板,做水泥袋子。都是技术活,场里人都参与。一边干,一边教,一边学,我们慢慢掌握了技能。记得有一次,做水泥袋,一失手,刀子伤了自己的手,一道很深的口子,鲜血不停地往外冒,把我吓得不知所措。
安家落户后,便拉开垦荒造林的大幕。天天挥舞着锄头挖山不止,把土地深耕一遍,在那块生硬的土地上植树造林、种菜、施肥。我们付出了极为艰苦的劳动。林场的发展逐步走向正轨,知青们的生活日渐丰富。劳动之余,或是恶劣天气里,可以坐在房里安静地读书。那时候的娱乐生活是听收音机、晚上轮流到公社或各村去看电影等。每月的25日发工资,也是最高兴的时候,我们可以开着手扶拖拉机回家了,顺便买点土特产带回家。记得有一次开着手扶拖拉机去万载买了辣椒、黄瓜。当车开到三阳天井时,拖拉机的飞轮飞到田里去了。好歹那时没行人。乘车是最头疼的事,但那时司机是最可爱的人,一般情况下他们都会给搭乘一下。
岁月流逝,初心难忘。茅塘那段经历,从思想到体魄,留给我们的印记,可谓刻骨铭心,终身受益。她使我们了解了中国农村、农民的现状,知晓了劳动的意义、生活的艰辛,懂得了实践出真知、社会是课堂的道理;她奠定了我们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人生态度和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的精神追求。
四十多年来,我们曾经几次重访茅塘。站在当年我们战斗过的地方,眺望群峰,眼前万物葱茏。当年造林约三千亩,早已长大成材,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采伐,大树基本上没有保留,树林却生长得茂盛繁密。时代变迁,人也变了,茅塘也变了,人去楼空,真令我们倍感伤感!
五、兵营篇
1978年底,我们几位(庆安、跃跃、益平)应征当兵了。但那段上山下乡的经历,对我当兵和以后的工作都打下了基础;尤其是当好一个兵,因为我经过了苦与累的磨练。入伍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7480部队新兵连当兵。新兵连坐落在福州市徐家村福空后勤部军械厂。所有班以上干部都是该厂军人,我的班长苗喜来,辽宁省人;连长姓彭,湖南老乡;排长姓龚,江苏人;我是副班长,我们是一个班住在一个房间里,都是通铺的。被子要求叠得正四方,其他物品摆放要齐,床铺底下都放着手提包,包里面放着日用品和衣服,旁边排着整齐的鞋子。军队中的文化生活比较单调,记忆中最为深刻的就是“拉歌”了。新兵连的训练任务繁重,从早到晚个个累得筋疲力尽。“拉歌”最能提神,最能鼓舞士气。偌大的训练场,几个排有秩序地列好方阵。这时候,连长就会大嗓门一喊,双手一挥,全连战士的情绪就给调动起来了。“一排的要不要来一个”,嗓音一落,整个连队就会爆发出震耳欲聋般“要”的声音。对方连队也不示弱,大家争先恐后,你方唱罢我登场,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一直唱到《打靶归来》。这时,分贝是关键,气势很重要。歌声此起彼伏,连绵不断。
新兵训练中的“紧急集合”项目,刺激,还有一点神秘。每当夜晚来临的时候,战友们都保持高度戒备,裤子自然是不会全部脱下,就在脚踝的地方等待,鞋带已经提前系好,就等紧急集合的号令一响,大家一跃而起,冲将出去。连长、指导员们早已猜透了大家的心思。巡岗不断,查哨连连,这些“雕虫小技”逃脱不过他们的火眼金睛。没有脱下的衣服,提前系好鞋带的鞋子,还有那些已经“预备”扎好的行李,乖乖地复归原位。就在全然不备的某一个夜晚,“狼”终于来了,紧急集合的号令响彻了营房。大家飞快地收拾妥当,冲了出去,可慌乱中的那个夜晚,很多新兵“大意失荆州”,军装洗过没有晾干,穿着便服“花枝招展”地跑了出来,受到了严厉批评。军人的日子也不乏“浪漫”。
传言,“新兵信多,老兵病多”。我记得自己第一次写了十多封信。书信往返要20多天,如果用航空信封,时间会短一些。因此,后来的每天下午训练结束后,大家都盼望着从文书那里拿到家信,那真叫“望眼欲穿”!白天在操场上队列训练,班长对大家很严格。每项课目结束后,连里都要组织会操比赛,决出各个班的名次。晚上要轮流在营区站岗。每次饭前都得唱军歌,三餐全是大米饭。早上吃的菜是榨菜和萝卜干,晚中餐都是花菜等,很少看到肉。每星期一三五晚上学唱歌。二四六晚上,有时会组织我们到操场看电影。每星期一至星期六上午队列训练,星期六下午政治课,星期天可以休息。开始半个月入伍的政治教育,主要讲从老百姓到军人的转变,教育结束后发领章帽徽,这样便正式成为一名军人。在那个时代,这是件值得骄傲的很了不起的事情,我们纷纷到照相馆照相,迫不及待地将照片寄回家。最后半个月进行步枪实弹射击,我最后考核10发子弹打89环,是优秀。
两个月的训练期一转眼就到了。结束前的一个晚上,食堂里烧了许多菜,一班一桌围在一起吃,那时好像没什么酒,只有一些汽水饮料,大家相互碰杯,告别新兵连生活。大家依依不舍,噙着眼泪,握手道别。我们知青点参军的四人,我和庆安、建跃三人都分在福州市,而益平一人分在鹰潭,分别时他非常难受,痛哭了一场。我和宜春的刘梅保、夏建民、钟宜平、刘万强分配在福州军区空军后勤部机关。操场上的大广播在播放送战友等歌曲,我们各自踏上新的征程。
部队作息时间按排是紧凑的,每天早上六点钟起床,起床后出早操,早操时间三十分钟。每天早上听到起床号响后,干部战士在操场上集合,由值日长喊口令,整齐队伍,然后带队出早操,队伍中经常发出“一、二、三、四”响亮的口号声,有时听到队伍中唱着整齐响亮的歌声。每天早上出操回来后,战士们争先恐后拿起扫把打扫卫生,然后刷牙洗脸,七时三十分吃早饭。上午八时至十一时三十分训练或者上课,然后吃午饭,午休。下午二时三十分至五时三十分训练或者上课,下午训练回来后,搞副业生产、种菜、浇水淋菜。然后吃晚饭,晚饭后至息灯前是自由活动时间,指战员们利用这段时间,进行洗澡、洗衣服,自由活动。晚上十时息灯睡觉,息灯以后不准讲话、不准做别的事情。不论是白天还是晚上,战士们都要轮流到站岗,班长或老兵值班、带班。干部每天晚上,要不定时的轮流起床到各班、排查房、查铺,到各岗哨去查哨。这就是部队一天到晚的紧张有序的生活。我在部队站过岗、在军人服务社卖过货、在司训队学过车。
离开部队已经近四十年了,可是这熟悉的旋律却一直在我耳边回响。我忘不了那个自己曾经默默奉献的地方,忘不了那个自己曾经挥洒青春的地方,更忘不了那些曾经并肩作战,一起摸爬滚打的战友——我的兄弟们......在军营几年,我拼搏奋斗,锐意进取。我从一名下乡知识青年,逐步成长为一名革命军人。每当回忆我的军营生活时,就有许多事情记忆犹新,浮现在我的眼前。我感悟到“并肩战斗一茬子,难忘战友一辈子”的真正含义。昔日战斗过的团队,今生抹不去的记忆。部队的艰苦,磨炼了意志,丰富了经历。回忆起来满是甜蜜幸福的感觉。我曾经把青春奉献给祖国,把汗水洒在了军营。
六、工作篇
1981年由于全国裁军,我和许多战友一样主动申请退役。分配在宜春县乡镇企业管理局工作。在此期间主要是担任乡镇企业物资供销工作。计划经济年代的供销就是分配指标,联系厂家等。天南地北的跑。西藏、新疆、青海还没去过。1984年调宜春市教育局至今。参加工作以来,无论在那个单位,我本着团结同志、顾全大局、作风严谨、虚心好学、积极向上的原则,充分发挥自己不怕麻烦,不怕吃苦、虚心请教、主动学习、自我摸索和实践相结合自身优势,在较短时间内便熟悉了本岗工作,明确了工作的程序和方向,提高了工作能力,在具体的工作中能形成一个较为清晰的工作思路,能够顺利的开展工作并熟练圆满地完成本职工作。工作质量成绩、效益和贡献普遍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好评。基本做到了事前有计划、事中有实施、事后有总结,有轻重主次地完成了领导及组织交办的各项工作,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我在工作中学习了很多知识,也锻炼了自己,经过不懈的努力,使工作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开创了工作的新局面,曾经荣获江西省人防教育先进工作者、多次荣获江西省家庭教育工作先进个人、宜春市群众体育先进工作者、宜春市篮球协会突出贡献奖等省市级荣誉。我感到自豪的是能带领全市体育教育工作者为宜春学校体育工作走向全省前列。为我市教育事业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七、感悟:
长期以来,我一直坚持自我检查和自我反省,生活上勤俭节约。在单位和家庭,我总是友好对人,当亲朋好友在生活和学习上有困难的时候,我也总是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他们。对于领导和长辈,我一向十分敬重,因为他们传授了我知识并在我成长的历程中给了我指导和帮助。可能是命运不好,或者是本人性格问题、或者是做人做事大理解化,我的婚姻出现了很大问题,但我从来都是遵纪守法。我虚心求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强的组织、宣传、管理和应变能力;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出色地完成上级交予的任务外,还在全市组织和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中,有力地组织和调动了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从中也锻炼和提高了自己的组织和领导能力。表现出较强的与人密切合作的能力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并且深受广大师生以及领导的认可。
在人生中,没有如果,只有结果。
失去的,只能感叹;逝去的,只能怀念。
错过的,就是永远;失去的,就是一生,收获的,才是硕果;付出的,会得到报酬!
活动主题:申氏家族·申鑫杯第三届征文活动(点击查看活动详情)
文稿编号:6号
文稿标题:磨难人生 饱经沧桑
文稿作者:申长林
文稿收集:申院平
文稿编审:申爱山
奖品设置:
1、所有获奖者将颁发获奖证书和奖杯。
三等奖6名:奖金人均200元。
优秀奖12名:奖金人均100元。
《中國食品報》北京总社
中华姓氏文化申姓委员会
申氏网站管理委员会
申氏文化论坛
申伯文化研究会
《姓申的人》编辑部
邵阳申氏理事会
都江堰申氏理事会
梅州申氏理事会
祁阳申氏理事会
耀南堂申氏理事会
洛阳申氏理事会
洪江申氏理事会
新乡申氏宗亲会
江津申氏理事会
郑州申氏宗亲会
务川申氏族谱编修委员会
申碧岩研究会
独家冠名单位:
贵州茅之行申香香团队
深圳市益尔诗源酒业有限公司
文稿目录:
1号文稿 申毅:先父八十冥寿祭奠文 -
2号文稿 申祺晶:写給天堂的父母
3号文稿 申会平:挽母联4号文稿 申伟志: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
5号文稿 申怡如:为慈母刘氏九十华诞寿宴致贺寿词
投稿时间:2022年5月1日-5月31日
评选时间:2022年6月1日-6月15日
活动联系:
活动总监:
申仕禄:电话/15803899999微信/ ssl1960s(中华申姓委员会会长)
活动顾问:
申怡如:微信/Shenyiru41
统筹调度:
申 彪:电话/微信13868130097
申洪书:电话/微信15802812096
申健伟:电话/13611320237 微信 /yessir760214(中國食品報&北京总社)
赞助接收:
申文斌:电话/微信15207400978
稿件收集:
申院平:电话/微信/13831123132
申卫定:电话/微信/15207395118
申旭坚:电话/微信/13556029191
稿件编审:
申爱山:微信/sas-lawyer
申茂寒:微信/APPHYL
申国政:微信/skc257
申兴武:微信/XINGWU2007
申怀文:微信/seven039
申彦琳:微信/sylj58
申会平:微信/shenhuiping_123
申国富:微信/Sgf4268
申娇艳:微信/wxid_054s01gi9pc522
申敏新:微信/kuanrongjiankang1413
文稿发布:
申国龙:微信/SGLERSQY
申湘黔:微信/sxq779056023
技术支持:
申海涛:微信/zhiming8654
申 惠:微信/huidesign8
申氏网站管理委员会
2022年5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