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更多的年轻人传承家谱文化?
发布:2021-01-28 来源:网络 浏览:8520次
中国有一句老话:什么年龄干什么事儿。年轻人投身事业服务社会,无暇顾及家族事务,被看成理所当然。中老年人承上启下,历经五至七代,修谱续谱似乎是他们的职责。
如果按照这种逻辑发展下去,三五十年之后,长辈们故去,家谱文化何去何从?
2017年1月 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从顶层设计高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作出整体部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国家治国理政的战略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支撑。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问题上,青年确有重要的角色担当,是肩负文化传承的责任主体。家谱文化也是传统文化的一大代表。
本人认为,让年轻人自觉加入进来,不是难事。关键在于探寻新时期家谱文化传播规律,把握年轻人的关注点,在不违反孝爱传统的基础上,用年轻人乐于接收的方式,引导他们传承家谱文化。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的生命力必将更加长久。
时代在变,人们的居住方式、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于家谱,我们应当有正确的态度:庄严而不可神秘化。续修家族,印刷出一本本谱书,并不是终极目的。家谱是载体,承担着一种朴素的情怀:宗亲之间要有实实在在的联系和真真切切的感情。
记得有一次去地方收集人丁信息登记表,需要登记家主及其家人的信息,包括出生时间、地址、婚配、子女等,还需要知道他们的信息在哪一卷哪一页,方便日后的录入。我问其中一个家族成员他的信息在哪一卷哪一页,结果他说不知道,连哪一卷都不知道,他说他32岁了,32年都没见过家谱,连自己在哪一卷都不知道,可见年轻人很难见到家谱。
年轻人与家谱之间有着一层隔阂。在他们心中,家谱只能查询,很难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而且,很多家庭没有家谱,即便有,年轻人也看不懂。他们习惯于用手机、电脑阅读和沟通。但是,年轻人有其独特的优势,他们学习能力强,精力旺盛,懂互联网技术。家谱文化,一旦获得他们的认可,便会迅速传播开来。
归根到底,目前寻根溯源、编修家谱主要困难是:老年人虽有时间,但精力有限;年轻人精力充沛,但工作繁忙。那么,就需要年轻人在工作之余挤时间跑一跑,另外,新时代,一定要学会利用互联网查询资料,在微信等聊天工具上和各地宗亲经常联系,这样不仅会节省很多时间,而且能大大提高效率;老年人在保重身体的情况下尽量发挥余热,如果跑不动,可以给年轻人多多指导,线下可以将收集来的信息整理编撰!如此以来,老少结合、劳逸结合,不是很好嘛?
朋友们,随着城市化疾速发展,加之老辈渐逝、族谱失修,时不我待啊!现在努力,也许还会抢救一些幸存的族谱或者零散的传说,再往后可能就更难了!
朋友们,寻根续谱,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事情,不是我们聊聊天、唠唠嗑那么简单,不能整天都说自己很忙等各种借口,更不能有等靠的思想,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自己行动起来,留给我们的已经时间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