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源于网络
广东梅州申氏始祖申碧岩,江苏吴县(苏州府治所所在地,今苏州市)人,生于公元1395年-----1400年,30—40岁中进士,1467年卒,赐进士及第,钦授文林郎。宣德年间(1426—1435)任程乡[南齐年间(479—502)置程乡县(即今梅县)后,畲坑属程乡县,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称畲江区。1953年合并于梅南区,不久复名畲江区]、兴宁县令,在任身故。家属居城西。后长子崇显迁兴宁县泥陂镇将军围,生德仁.德义.德礼。次子崇旺迁梅县蛇坑(畲坑),生以仁、以义、以礼、以智、以信五子。碧岩公后裔祖居对联为:"犹是琅琊宗派,世仪之清风,忠孝传家,刺史渊源宛在,原来大岳后裔,接文定之芳躅,诗书著绩,状元谱系维新.缘自南京,过苏州,历昆山,承继基业裘,百代文章燕翼.官居东粤,望鳌峰,越秀岭,永传世德,千秋礼让书香. 碧岩公后代除广东梅州(梅县、兴宁)外,还有迁居广东惠州、云浮等县市以及江西赣州南康、广西容县、四川、重庆、福建等地。本人是碧岩公22世孙,按25年-代推算,碧岩公的出生时间还是符合的。
根据江西赣州申祺晶先生的调查以及苏州图书馆馆长苏冠华2004年4月9日给祺晶先生的回信<<明清进士题名碑录>>、<<民国吴县志>>、<<同治苏州府志>>等书,均无所获,苏州图书馆收藏的<<江苏苏州申氏世谱>>只有2----10卷,况且申时行祖辈地位卑微,《苏州申氏族谱>>也是在申时行成名后修订的,族谱从申敏三一世祖到申时行十世祖期间二百多年要对申时行前各代先辈的补录是非常困难的,.遗漏和错误是难免的.。唯一有价值的是申时行前的人物世糸表,申时行前世糸排列为:敏三始祖-----二世祖官保,善才.--------三世祖振(官保长子),恭(官保次子),声(官保三子,失考),河(官保四子,失考),良(善才长子),能(善才次子,失考),---------四世祖得荣(振长子,生子镗),公茂(振次子,生子鉴),源(恭长子,生子锱),庠(恭次子,失考),纶(恭三子,失考),浩(良长子),五世祖锱------博,怡(处士房始祖,世系另载),六世祖博-----七世周--------八世乾------九世士章(1516—1559年)-----+世时行(1535—1614年,文定房祖).四世祖浩------五世祖南(浩长子,失考),五世祖彤(浩次子)--------贤-------敖(贤长子,生志学),般(贤次子)-------志文(般长子,生子奇芳),志考(般次子)。据江苏苏州申氏家谱记载,申敏三为江苏吴县(苏州)申氏始祖, 按年代考证碧岩公应是江苏吴县申氏三世祖,二世祖官保三子声、四子河无记载,二世祖善才次子能无记载,四世祖庠、纶、南无记载,”申碧岩宣德六到八年在梅县做官,宣德二年特授江西吉安府万载玉堂。如此看来:二世祖官保三子声有可能是申碧岩、四子河为碧岩弟小九公。碧岩只是别名。 查苏州申氏族谱,没有记载三世、四世往外到广东、福建的记载。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申敏三仅是江苏苏州申姓的-支,并不是江苏吴县申氏唯-的世祖。理由是从明朝初期洪武二年(1369年)一直持续到永乐末年(1424年),规模较大的移民活动前后共计十八次之多,移民总人口超过百万人,迁民地区涉及今天的十八个省市的五百余县市。明初山西洪洞移民的迁入地,据《明史》、《明实录》及大量家谱、碑文记载,主要分布于今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北京等地,少量分散于今陕西、甘肃、宁夏等地。据涉县神头申氏祖茔碑文说:”锅片申”的-支十八子文义从山西潞城到洪洞集中(明初洪洞大槐树处设移民登记站),,再由洪洞迁邯郸涉县段曲村,后有子孙迁神头、申庄、东达、后峧、马布、江苏吴县、山东福山县、山西潞城县天贡村、河南省延津县、濮阳县、河北邢台麦地凹、鸡泽县焦佐营、河北魏县双井镇等地.因此,江苏吴县存在着-支由山西洪洞‘锅片申”十八子的一支申姓,而申敏三原居南京,是否是山西"锅片申"十八子的后代经南京转至吴县也无从考证,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之时,将相当数量的原金陵居民外迁,申敏三与其他姓氏的百姓迁往苏州吴县,其中也不排除他的同族及兄弟。如江苏泰州申姓始祖申良三、江苏盐城申姓始祖申碧友、江苏赣榆申姓始祖………都源自苏州。而在明朝以前苏州吴县是否就居住着申姓也有待考证.由此可见江苏苏州吴县一带的申氏不少于二支,始祖更不知有几人, 据传:申碧岩父亲是申寿平,申寿平有三兄弟为申寿天申寿锡, 申碧岩宣德六到八年在梅县做官,宣德二年特授江西吉安府万载玉堂,与江苏宁化胞弟小九公分房后未知小九公一房流落何处。这些都无法从申敏三世糸查讯, 因此:碧岩公只是缘自江苏苏州吴县的一支,并非申敏三世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