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诗堂》这个堂号,大家都知道,是为纪念研究《诗经》的著名学者申培所建。申培,史书中表示尊重他,也称申公培,甚至直接就尊称“申公”。这申培年轻时候,和楚元王是同学,一起跟着他们的老师浮丘伯学习《诗经》。后来学有所成,被汉文帝封为“博士”。各地来跟他当学生的有千余人。他所传授的《诗经》讲义称《鲁诗》。到汉武帝时候,又被请进京,皇上怕千里路途颠簸,土路木轮牛车墩坏了八十多岁的申老师,就命人用蒲草把车轮层层包裹以防震(汉武帝发明的减震车)!武帝封他为太中大夫。这汉武帝行此事,简直比文帝还“文帝”!申培公当老师当到这份上,亦足以聊以自慰了!这则故事,成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千古佳话!也是申氏家族史上的荣耀。建议山东省政府或山东的家亲们,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应该重建《鲁诗堂》,供全世界热爱中华文化的人瞻仰!
《忠孝堂》也是申家人为纪念一个千古传诵、感天动地的著名故事所建。是春秋楚国申鸣的故事。事见《说苑·立节篇》。当时楚国内乱(白公胜叛),民不聊生。左司马申鸣负责平叛。白公胜抓住申鸣之父相要挟。申鸣不惧要挟,一战成功,杀了白公胜,平息了叛乱。父亲却死于敌手。楚王大赏申鸣,申鸣说:“食禄避难非忠臣,定国杀父非孝子。”(拿国家俸禄而躲避国难不是忠臣,为安邦定国致使慈父被杀不算孝子。)拔剑自刎了。这个忠孝两全的故事,被千古传诵。据论坛中有家亲说,申鸣墓尚在,是在一个学校院子里。我若明春身体康复,必往凭吊,以了此心愿。届时,哪位家亲愿陪老朽前往?
至于《琅琊堂》、《魏郡堂》等申氏堂号,是以当时申氏的地望命名的。《赐闲堂》则是明丞相申时行告老还乡,感谢皇上“赐与闲暇养生”而命名的。我的高祖、前清“敕授文林郎”申玉书和我的曾祖、前清廪贡生申伯埙的堂号是《崇德堂》。他们都是既教书,又行医。是当地的大医兼大儒,民间声望甚高。我就曾用先祖的验方,治好过病人。现在,我儿子是专职中医了。可惜我家历代祖上留下的汗牛充栋的古籍,在文革时期,闯进几辆红卫兵的“架子车”,把我家书籍(其中有明版的《本草纲目》)全部拉到十字街头,堆积如山,付之一炬。取得了文化大革命的“伟大胜利”。一个在烧书现场的老干部悄悄跟我三妹说:你哥今天要是在家,非气疯了不可。郑州北花园口申庄老家的黄河大堤上,早年间立有一石碑,就是河南省郑县(今郑州市)官员为他们的老师《崇德堂》立的,碑中间一行大字:“申老夫子德教碑”。文革时失踪了。前几年,我到石桥考察,一位农民问准了我是谁,指着路边的一座平房告诉我,这石碑尚在,并没有被砸毁,是他把这石碑埋在他家地下,上面盖了房子,保护起来了。我是个老教书匠,百病缠身,囊中羞涩,除了表示感谢,没敢说要他把石碑扒出来的话,只好作罢。(节选自《河南省图书馆张老师专访问题简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