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吉安市出 发, 穿高速南行 60 多公里, 来到泰和县城。时间靠近中午, 匆忙中, 兵分两路再次核实资料。 在县档案局和民宗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 我初步锁定“鹅公脑”、“鹅颈下”、“鹅形”、“鹅溪”、“鹅公庙” 等地名 , 下午再进一步确定目 的地。
《江西泰和县地名 志》( 1984 年版) P323 页记载: “鹅公脑位于县境东南 33 公里, 沙村、 上圯、 水槎乡 结合部, 东坡属上圯, 西南属水槎, 西北属沙村。 面积 7. 5 平方公里, 主峰海拔 405. 7米。 山顶有块 4900 平方米平地。 植被茅草、 灌木丛。 △ 原名 鹅鼻峰, 俗称鹅公脑, 均因山形似鹅头、 鹅鼻得名 。
” 目 前发现最早记录瑶族历史的汉文手抄版《罩文》 立于清皇上乾隆十年( 1745) 冬, 其记载“……乘木浮水渡江, 一万之中难救一二人, 损失惨重, 所剩无几。 辗转江西吉安落业十余代,吾先祖坟墓均葬鹅颈坪, 田庐因汉民改赵钱孙李周 吴郑王, 人丁兴旺, 惟吾瑶民改沈奉蒲刘步回严兰丁唐杨梅卜 , 人口 甚少。 历经沧桑岁 月 , 过着刀 耕火种、 游猎之山地生活, 尚未一个读书子和一个为官之才。 天禧元年, 吾族又被赵鲁二督统造反围战, 古七月 初二, 追剿不放, 逼吾族逃命各散五方, 快者远之, 慢者至鹅颈大丘黄瓜白 瓜棚之下躲藏, 途中怀胎妇女受惊个个血淋生子,追兵见之寒情, 懔懔啼哭惊天。 蒙军官丢插令旗, 赦留此处不准斩杀, 幸免于难。 当 天集会誓愿禁过此日 方可食黄瓜白 瓜, 永传后代, 违者子孙不昌 , 并定每年农历七月 初二至初四日 为罹难纪念日 -讨僚皈……” ( 花瑶祖先入住江西吉安府。 花瑶文献《雪峰瑶族诏文》 记载“自秦始皇焚书坑儒, 后因此仇恨抄反, 杀败无敌, 畏逃无所。 我们均与 洞庭湖追过黄河, 乘木浮水渡命, 一万之中难救一二人。 逃来江西吉安府, 坐落十余代。 ”《奉氏族谱》 亦记载“始祖奉明公原籍江西吉安府田庐, 坟墓均在鹅颈坪。 ” 元天启 元年( 1358 年), 因花瑶先民反抗朝廷压迫, 杀死统治官吏, 惨遭官府赵、 鲁二都统领兵驱赶杀戮, 被迫逃离吉安府, 向西南地区迁徙。《雪峰瑶族诏文》 记载: “我们始祖各姓一下广西, 二下云南, 三下贵州, 奉明公又转迁桂林省, 改为 桂林郡, 嗣后又转湖南”。 明洪武元年( 1368 年), 花瑶先祖分两批迁入湖南洪江。 一批是政府组织移民的。 据道光《宝庆府志•武功录》 记载, 明洪武年间, 朱元璋采取大规模移民政策, 从江西泰和( 今属吉安)、 安福( 今属宜春) 等地迁移大批汉人往湖南新化垦荒, 元末劫难仍留在江西吉安的花瑶先民随之流入湖南洪江。 《雪峰瑶族诏文》 记载: “自 明洪武元年八月 十五日 , 一瑶二苗三倮啰四鞑子五子成汉, 当 下分瑶民下洪江, 二分苗子进猫洞, 三分倮啰往云南, 四分鞑子出 外国, 五子成汉下柳州落业。 ” 这时, 流落贵州、 桂林的花瑶先民与 迁入湖南洪江的花瑶先民取得了 联系 , 随后迁来汇合。 今小沙江江边村的花瑶古寨“贵州寨” 遗址和一些花瑶人家堂屋门楣上保留的“桂林山水”“桂林世第” 横批就是最好的证明。 )( 此段曾祥辉摘录)
“鹅颈坪” ——“鹅公脑” ——“鹅颈大丘” ——“4900 平方米平地”。 此地名 能入册《江西泰和县地名 志》, 一定有不寻常之处。
沙村乡 概况摘录: “沙村乡 地处泰和县东南部, 东与 中龙, 东南与 上圯, 南与 水槎, 西南与 上模, 西北与 冠朝, 东北与 灌溪等乡 毗邻。 总面积为 79 平方公里……境内平原占 20. 5%, 低山、 丘 陵地占 75.5%, 地势由东( 偏南) 向西( 偏北) 倾斜。 最高点为东部边境八斗尾岽, 海拔 465. 5 米, 最低点为珠林江南岸河边洲地,海拔仅 70 余米, 平均海拔 90 米。 其中海拔 400 米以上高峰有 6座。 珠林江( 上游又称老营盘河)、 东沔( mian) 河分别从东南、南面入境, 于沙村圩汇合穿越西部平原, 北折冠朝, 可收排运、灌溉、 发电之利。 气候温暖湿润, 年平均气温 18. 2℃, 1 月 平均气温 6. 6℃, 7 月 平均气温 29. 7℃, 极端最低气温-7℃, 极端最高气温为 40. 4℃, ≥ 5℃积温 6, 543. 6℃, ≥ 10℃积温 5, 920. 6℃。全年无霜期约 298 天, 初霜期 12 月 中旬, 终霜期 2 月 中旬。 年降水量约 1, 726. 3 毫米, 3~ 8 降水量约占全年 75%, 降水量最多的5 月 达 389. 6 毫米, 4~ 8 月 多暴雨, 易遭山洪为害……”。
下午三点多, 我们向沙村镇前进。 在鹅公脑脚下新圩村江南大队苗莆 6 队找到向导刘炎更、 何梅英夫妇带路。 我们坐小车来到鹅公脑山底, 只 见险峰兀立, 峰围沟壑, 藤木郁郁葱葱, 像瑶民先祖栖息之所。 公路下河水清幽, 九曲回荡, 向导也叫 不出 具体名 字, 但知道河水不是从老营盘河流来的。
向导告诉我们, 这是一块风水宝地, 峰上有坟茔, 有房屋遗迹, 有古茶树, 有大丘水田遗址, 有一年四季永不断流的仙水,仙水很大, 新圩人把它引 下山去, 饮用 , 能治百病。
听祖辈们讲, 很古很古以前, 山上有仙人, 能“放马”, “放马” 就是通过一种法式, 使人超脱凡尘, 脱俗成仙人。
我们八人开始登山, 陡峭的羊肠小路, 荆棘丛生, 横山越岭,峰回路转。 越往上爬山峰就越锋利, 猛地回头一抱, 沟壑深幽,泉水喷泻, 蛙鼓震耳, 行人不敢乱动。
前进约 2 公里左右, 宽敞的腹地呈现眼前, 茅草、 竹木、 藤蔓缠绕交织, 三面高峰围抱, 中间山峰似鹅头, 两边山峰似鹅翅。显然, 这里曾 经居住过人, 有修建院落的迹象, 畦下井水汩汩暴流, 水草清幽。
前面的路成了 藤蔓缠绕出 的黑洞, 我们兄弟两个继续前行探索, 其他人想返回, 不敢再前进。 俯身钻过近 100 米远, 眼前的迹象使我俩大叫 起来: “快来! 大丘! ”。 这里好像是一丘水田的遗址, 四面被竹木藤蔓侵袭占领, 中央数百个平方米尚未生长竹木,只 有枯死的水草和青苔重生, 水源干涸, 但还保留着淤泥湿气。我们激动得不得了 , 跪拜两面山峰, 前方依旧平坦, 竹木藤蔓葱茏, 无路可走, 山峰连亘……
我们摸着黄昏下山, 带走这里的泥土、 石头和水。 到了 山口 ,平原展现在眼前, 暮霭升平, 流水依旧。 我们身后的青山依旧。
一千年过去了 , 沧海桑田, 祖先, 故园, ……寻觅了 一千年,我们终于找到了 您!
汪泰荣: 鹅颈大丘今名 鹅颈下, 在中龙百记村( 今乡 政府驻地)北三百米鹅公岭下。 清陈氏从遂川迁入, 二十户 左右。
鹅弓大丘探思
鹅弓 大丘、 鹅头大丘, 也有作鹅颈大丘、 鹅公大丘。 可能是一个地名 , 也可能是不同的两个或多个地名 。 但它出 现在很多地方的由江西迁出 的家族族谱上面。
其他姓氏网对这个地名 同 样十分关注, 如黄氏宗亲网族史研究版块地名 考证专栏就专题讨论“鹅颈大丘(丘) ”, 能让大众普遍接受的是其中的“第二种说法”: 即“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十八都鹅颈大丘圳, 其实也就是现在的泰和县中龙乡 。 一条名 叫 仙槎河的小河流经小龙、 中龙、 灌溪、 樟塘三镇一乡 13 个行政村、 在樟塘乡 境内与 仁善河、 宁溪河相汇后在江北村注入赣江, 而所以所谓‘太和圳上’ 和‘十八都鹅颈大丘圳上’ 实为相距不到 30 公里远的二个自 然村镇, 均属泰和县内。 所以即使是说江西省吉州太和圳与 鹅颈大丘圳不是一个地方, 也错不出 几十里。 ”。
还有人和泰和县的网友专门讨论这个地名 , 兰陵萧氏论坛上一网友: “我今晨和泰和王山村的萧珠贤宗亲咨询; 在泰和境内的中龙镇有个叫 鹅颈的村子, 有部分萧氏族人; [和王山同修] 。 有一小江叫 鹅公圳汇入仙槎河, 上面宗亲提到的大丘也是在泰和灌汲(应为灌溪--本人注, 见上) 附近, 有没有萧氏族人就不清楚。 ”如果鹅头大丘在泰和县十八都, 那么 , 我们只 要知道十八都的范 围即可。 我没有泰和明、 清时期的地图(泰和县志上应该有) 。 但是, 我们可以迂回一下。“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文天祥是与 泰和相邻的吉安(吉州 庐陵) 人。 据其《文氏族谱》 载, 文天祥之孙,“宏,字季谦, 行三系 升公之三子, 配本府城南白 马庙下胡氏, 卒, 合葬泰和十八都石砚坪文家山。 生一子, 讳美钟。 ” 而“石砚坪” 就在今天泰和县小龙镇, 在小龙镇正南方。
现将泰和县行政区划沿革(部分) 转载如下。
泰和自 宋淳熙年间起设坊、 乡 、 里、 巷, 全县划分为若干个乡 , 乡 分为里; 泰和城内则 为坊, 坊下为巷。 此后历宋元两朝二百余年沿袭未改。
明初坊改为厢, 乡 分为都, 都再分图(图又称里) 。 全县共划分为 6 个乡 , 从东至西依次为: 仁善乡 、 仙槎乡 、 云亭乡 、 千秋乡 、 信实乡 和高行乡 。 6 个乡 再分为 70 个都, 按数字顺序命名 ,县城位于四十五都, 城内分为东西两厢。 此后历明清两朝, 除有少量图的增减外, 沿袭未变[11] 。 注 11:《泰和县志》 清光绪四年刊本, 卷二舆地志; 《泰和县志》 清道光六年刊本, 卷四舆地志;《泰和县志》 清乾隆十八年刊本, 卷二舆地志。 仙槎乡 辖九至十八都, 其范围为今天的灌溪镇、 中龙乡 、 小龙镇。 结合《文氏族谱》 中"泰和十八都石砚坪", 即使没有旧地图, 最大可能的说,泰和十八都在小龙镇一带、 仙槎河上游流域。 十八都的范围划定后, 按照这个坐标, "十八都鹅头大丘"应该就好找了 。 我查过新地图和电子地图, 可是, 没有鹅头大丘这个地名 , 应该在某个时 期改名 了 。
据毛氏龙城历史文化研究会秘书长 毛凌志 先生资料显示:现永丰县龙冈冈乡 龙冈村的小山村“鹅颈” 自 然村。 就是家谱中所说鹅( 鹅颈) 弓 大丘, 现在的“鹅颈” 小村只 有陈、 李两姓 10多户 人家。 据 1985 年版《永丰县地名 志》 记载: “鹅颈, 在龙冈圩西偏北 3 公里山坡上。 16 户 、 71 人。 立村在鹅形小丘坳部, 故名 。 ”( 说明: 历史上吉水、 永丰系一个县, 后来分开)。 从诸多的资料和家谱中我们不难发现,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次反"围剿"龙冈指挥所就在不远处, 这里地势险要。 鹅颈大丘是宋室南渡时的一个避难之地, 这些到这里住过的人大多是从北方进入的大家世族, 同时也一个中转停留之处, 也可以说抗金的一个集中之地, 此处也是大多家族留下命脉之地, 也是抗金的光荣之地, 所以许多先祖都记住了 这个地方, 而自 豪地告诉了 自 己的后人, 同时也记入了 谱之中。 ( 转自 新浪博客)
吉安府泰和县鹅掌大丘初探
从许多族谱中经常可以看到“泰和县鹅掌大丘”。
一些姓氏如刘、 谢、 王、 萧、 张、 李等各姓都在寻找泰和鹅江大丘、 鹅公大丘、 鹅掌大丘、 鹅颈大丘、 鹅颈塘、 鹅颈等系 列地名 , 这样的地名 具体在泰和什么 地方? 我认为鹅掌大丘、 鹅江 大丘、 鹅公大丘、 鹅颈大丘应该是同一地名 , 在泰和县一处水陆交通要道, 离吉安府及泰和县城不远, 是一个象鄱阳瓦屑 坝、 湖北麻城孝感乡 移民圣地一样的地方, 是古代政权组织的移民集中营地。 还有一些小地名 如: 青石板、 鹅颈大丘、 鹅颈丘五十二都、鹅掌大丘、 圳上枣子坪、 大桥头金竹林、 母家村、 族著圳上都是指向鹅掌大丘的一个个小村落。 历史的变迁, 地名 的变更, 现在很难找到相同的地名 。
《幸氏宗谱》 所撰《幸氏源流及播迁概况》 一文中写到: “江西还有另 一支幸姓人家不容忽视。 始祖幸灵(不是晋代幸灵) , 在南宋初年任南昌 知府, 做官清康, 为人正直, 卸任后落业于丰城县幸家村, 以后迁移到泰和县鹅掌大丘置业定居。 至宋朝末年,传续七代, 每代除最小的儿子留泰和故居守业外, 其余的都迁至本省的赣州 、 高安、 永丰、 吉水、 新余、 安福、 抚州 、 饶州 和湖南、 浙江、 福建、 广东、 广西、 河南、 山东、 山西等外省。
〈 鲜氏族谱〉 记载: 思我祖籍, 始祖自 山西蒲州 三才庄, 迁于陕西西安府长安县二龙坪, 后由陕西迁于江西吉安府泰和县鹅掌大丘上坝村, 后代人丁繁盛, 改名 鲜家村。
我祖第四鲜天祥任居泰和县鹅掌大丘鲜家村, 娶唐氏生四子名 道清, 道淳, 道明, 道泰四房分派。
我祖鲜道泰任居泰和县鹅掌大丘鲜家村, 娶扈氏生四子取名 传诗, 传礼, 传书, 传易。
我祖第三鲜传礼任居泰和县鹅掌大丘鲜家村, 娶刘 氏生二子家麟, 家凤二房分派。
长祖鲜家麟任居泰和县鹅掌大丘鲜家村。 《张氏族谱》 载曰: 【127】 凰公: 知县, 迁吉安府泰和县, 与 陈氏合葬江西吉安府、 泰和县鹅掌大丘, 生基坟内有碑。 生子复宗。
【128】 复宗公: 拔贡, 与 赵氏合葬泰和县鹅掌大丘, 生基坟内有碑。 生子鼎轩。 ……
幸灵公、 仲二公支系 , 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鹅掌大丘是根据地般的祖居地。 湖南省隆回县必泰公、 必源公支系 , 由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地名 圳上迁出 。 现今这两支系 可是大队人马。 泰和县鹅掌大丘、 泰和县圳上, 是很多宗亲想了 解或走访的圣地。 不但幸氏有此, 很多从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圳上、 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鹅掌大丘迁出填湖广的各姓氏后裔也有此。 不少伟人的祖先都与 太和县有渊源, 包括毛泽东、 邓小平、 胡耀邦等。 现代的绝大多数人都搞不清泰和县鹅掌大丘、 泰和县圳上的具体位置, 我自然也是一头雾水, 当 地人也许会清楚点。 下面是陈、 刘、 胡等姓氏网上族谱中提到的一些说法, 供参考, 可能对查找有帮助搜集相关圳上内容如下:
宣广公系出江西泰和县圳上, 即今泰和县禾市镇梅陂圳上.
禾市镇梅陂圳上是族谱有记吗?查泰和地图叫 圳上的地名 有几个!
元朝的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十八都鹅颈大丘圳上
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万合乡 圳上
宋朝的江西泰和清坪乡 金龟塘圳上
宋朝的江西吉安府泰和县早禾渡梅子坡圳上
宋朝的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千秋乡 水北保梅子坡圳上
早禾渡梅子坡圳上应是您说的今泰和县禾市镇梅陂圳上
另 : 吉安有圳上的地方还有
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万福镇圳上村
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竹江乡 圳上村
范阳郡。 本族原籍江西吉州 泰和县圳上早禾渡梅子坡。
南瑛公、 伯万祖在江西泰和保衡乡 丰城里早禾渡梅子坡圳上,现在地图上泰和以西 30 公里处, 在赣江支流牛吼河右岸有一名 叫早禾市的地方, 不知此地。
始祖翊圣, 世居江西泰和县圳上早禾市梅子村, 贬官
益阳碧田刘氏: 始祖显南公, 字易传, 号新田, 明洪武二年 ( 1369) 挈子家规、 家表自 江西泰和县鹅颈大圳上迁楚之益阳四里王母村。
益阳三甲湾刘氏: 始迁祖自 一、 自 二、 自 三兄弟三人, 明洪武初年自 江西吉安府吉水县泰和圳上同来湖南益阳。
益阳邹家桥刘氏: 始祖敏公, 字於事, 明洪武三年( 1370)由江西吉水县鹅颈大丘圳上迁居湖南益阳治北邹家桥。
益阳河塘刘氏: 始祖光世公, 十九传至文佐公, 行六, 元至正间由江西泰和县圳上迁居湖南益阳县三里金鸡山( 今属桃江县)安化浮青刘氏: 始祖驹公, 唐朝人, 原籍江西泰和县圳上潼江湾; 新化城南刘氏: 始迁祖现公, 原籍江西泰和县早禾市圳上; 新化刘氏: 始祖景隆公, 原籍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圳上。
始祖百祥公, 宋乾德间奉命自 江西泰和圳上早禾市鸦鹊林南迁, 始祖百祥公, 原籍江西泰和县早禾市圳上, 宋开宝 3 年( 970)诏圳上居民以实邵州 , 于是百祥公留兄百顺公守圳上旧业而自 徙邵州
原藉江西泰和圳上潼江人氏 上寨村廖家〈 廖氏族谱〉 第一次迁徙, 明朝洪武祖二十二年,为响应朝廷号召 , 我们的祖先从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鹅掌大丘集中, 跟随圣祖洪武皇帝远征到贵州 。 因对西南一带蛮民不归顺明王朝统治的进行追杀、 驱赶, 历史上叫“赶苗拓业”, 比较著名 的就是苗民田宣慰作判, 随着军队来到雷旗屯( 今邓家堡) 这个地方居住, 当 时在此居住的是五旗, 其中廖姓占了 一旗。
古氏: 原居河北省的古志道, 生子古鹏飞, 宋朝进士, 官任江西省吉安府吉水县知县, 落业于泰和县鹅掌大丘古家庄。 胡氏: 迁湘始祖汉清公, 字允元, 原籍江西泰和县荣坪乡 , 元武宗时迁湖南醴陵。 始祖画先公, 字贵一, 世居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圳上。 始迁祖志楚公, 字以敬, 原籍江西庐陵县儒林乡 丹桂里, 明洪武初 湖南胡氏仲尧公四传至杞、 相、 栝、 楫、 枞、 根、 朴七房。 楫 公五传为彦广公, 朴公五传为念意公, 均于宋元丰 8 年( 1085)分别由江西泰和枣和市圳上永丰三都果树城隍鹅掌大丘迁湘。 熊氏: 六世: 熊国瑞: 举人, 任江西吉安府泰和县知县, 后致仕落业江西泰和县鹅掌大丘, 地名 上坝村, 后改为熊家村。 国瑞祖娶刘氏, 生六子。 名 兴文、 兴武、 兴诗、 兴书、 兴礼、 兴义。 七世: 三房熊兴诗: 买业江西吉安府泰和县鹅掌大丘, 地名熊家村。 四房熊安世, 居吉安府泰和县鹅掌大丘, 地名 熊家村。 九世: 二房熊居义, 住泰和县鹅掌大丘。 十世: 四房熊立志, 居住泰和县鹅掌大丘。 黄氏: 吾祖原系江西吉洲府泰和县圳上黄家, 吾支族原系 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普乐乡 永盛里均( 圳) 上四甲人氏。 明洪武二年( 1369) 驾前当差, 有违钦命。 王氏: 入川祖: 王晋元, 由湖北麻城孝感乡 迁来, 系江西庐陵王氏。 重庆市涪陵区同乐乡 大滥坝王氏宗支。 重庆市潼南县塘坝镇王家楼房宗支入川祖: 属江西庐陵王该公的后代, 途经湖北麻城县孝感乡 入川。 重庆市云阳县南溪乡 水市村王氏宗支。 入川祖: 先祖王子游,兄弟三人, 元代中期, 由江西泰和县旱禾乡 迁到湖南安化县梅城, 重庆市南川区冷水关乡 义和坝王氏宗支。 明未从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中街五步梯迁往四川长寿县尖担坝落业。 重庆市南川区水江镇解放东路王氏宗支。 入川祖: 王国用,明· 洪武十二年( 公元 1380 年), 从江西省吉安府庐陵县五甲塘迁往贵州黔南阳水邵( 邰) 家堡落业, 重庆市南川区隆化镇北固乡 凤顶山大土湾王氏宗支。 该支原籍系湖广鹅掌大丘( □□省□□县), 为避金兵进犯, 隆裕太后率妃嫔陆行至吉州, 从吉州 乘舟至泰和、 万安, 改陆行至. . . 王仁书支: 国. 良. 文. 定. 朝. 宗. 永. 继. 仁. 道. 义. 兴. 正. 德.杰. 果. 高. 贤. 奎. 超. 铭. 尚. 远. 谋. . . . . . ( 迁出 地: 江西吉安太和县王望村)。 王克平支: 熙. 开. 灵. 吉. 尔. 龙. 登. 维. 先. 德. 廷. 伦. 元. 仕.志. 永. 世. 克. 昌. 明. . . . . . (祖籍江西吉安太和县大古坟) 王永安支: 兴 应 文 世 言 思 大 洪 恩 照 永 振 家 ……(迁出 地为古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千秋乡 十八都) 。 仕绪支: 祖永文开正朝廷进仕君; 汉高龙凤榜天夏国耀升;观元清康泰昌庶州 海知; 科景化艺启仁举乾坤定; 平民富裕熙邦运荣盛祈; 万众谐业强中华展兴鼎……(迁出 地: 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小地名 岩后深基沟大石包王家村。 ) 陈氏: 陈友谅: 明末江西泰和人, 系 义门果石庄始祖陈思洪之二十二世孙, 上自 陈胡公为 107 世孙, 陈友谅与四弟陈友谒于明末万历十年一同响应朝庭奉旨移民, 由泰和县大桥乡 永乐村陈家湾迁徒贵州 黑洋大箐牧垦定居, 住贵筑谷池里五甲。 湘乡 长田邓氏: 始祖仲华公崛起新野, 受郡南阳, 佐光武中兴, 封高密侯。至大瓅, 字开疆, 号乐只, 元至正 3 年( 1343) 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十八都鹅颈大丘圳上徙湖南长沙府湘阴县。 湘乡 江口 邓氏 始祖仲华公, 世居河南新野, 历三十四代至梅官、 梅显兄弟,因世乱徙江西泰和县, 至四十四代大瑜公, 元末由泰和迁湘阴。 武冈邓氏 学朝公长子天俊, 天俊长子原智生三子, 第三子宗太子二:世吉、 世安, 明正统间兄弟俩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圳上梅子坡鹅颈大丘迁居湖南武冈县。 武冈邓氏 始祖得遇公六世孙天俊生二子: 原智、 原涛, 涛公派下居武冈东路花石桥。 原智公之子宗太生世吉、 世安, 兄弟于明正统间自 江西泰和县圳上迁湖南武冈。
从以上各族谱中, 找出 以下村庄: 鹅江大丘、 鹅公大丘、 鹅掌大丘、、 鹅颈塘、 鹅颈、 圳上、 圳上梅子坡、 十八都鹅颈大丘圳上、 大桥乡 永乐村陈家湾、 岩后深基沟大石包王家村、 千秋乡 十八都、 大古坟、 古家庄、 王望村、五甲塘、 鲜家村、 上坝村、 圳上潼江湾、 荣坪乡 、 圳上黄家, 早禾乡 、 普乐乡 永盛里均( 圳) 上、 上坝村后改为熊家村……。
认真分析、 考究一番, 鹅颈大丘应该就是泰和县境内的一大块当 时集中移民的营地, 包括许多村落, 查看泰和县地图: 查到“鹅颈头、 芫丘和桥头、 熊家村, 在赣江刀 子角渡口 遥相呼应,大丘应该就在以这块为中心的地方。 粗略地探索它的范围, 在泰 和地图上简略地画一个圈。
关于“江西泰和圳上” “鹅掌大丘” “鹅颈大丘”的考证 关于“江西泰和圳上” 的考证
对于历史的考证, 既要有文字可考的信史作为证据, 也可以从语言文字学、 人口 社会学、 地理环境学说、 以及历史学、 政治学等多学科综合分析论证。
对于方上周 氏迁徙历史的分析, 必须放在历史的大环境中来研究, 同时, 也可以从其他具有相同背景环境的姓氏迁徙记载找到很多旁证。
从已有的记载来看, 方上及多数中湘周 氏从江西泰和圳上迁徙而来的事实是可以确认无误的。 现在要验证的问题是,“泰和圳上” 必须要有对应的地点, 即族谱上所记载的“泰和圳上” 是现在的哪里?
1、 从可以查证的古代行政区划资料来看, 历史上先后有江苏的“太和” 县、 江西“太和” 县, 其中在元末, 江西的太和县隶属于吉安府, 属今天的吉安市( 地级市)。 今天多数族谱记载的来源地都来自 这个吉安府。 毛泽东、 邓小平等等众多伟人其家族均来自 此地。
江西吉安府太和县, 到了 明朝, 因为避讳朱元璋太祖的名 讳,改太为泰, 就是泰和之来。 为什么 很多族谱上记载的是泰和, 主要是因为, 有些家族修谱是从明代以后开始的, 这就存在一个奉 哪个朝代为正朔的问题, 所以, 对比不同家族的家谱记载, 可以反映出 不同家族对当时朝廷的认可度。
2、 回到“圳上” 这个地名 。 元、 明、 清三朝标注籍贯是有一定规律的, 直到现在, 南方很多地区的民间在祭祀先人时,“烧包”上面记载的族人地址, 某州府某县某乡 某都某里, 其中,“都” 是明、 清时期特有的一级行政单位; 保、 甲则 是民国以后的重要基层行政单位。
周 氏族谱只 记载到吉安府泰和县, 至于这个“圳上”, 究竟是乡 ? 是都? 是里? 是保? 是甲? 目 前尚无法确认。 不过, 以湘潭县方上桥乡 为例, 明清时, 该地区称为湘潭县十一都四甲。 由此似可推断, 圳上, 极有可能不是一个行政单位名 称, 而是当 时迁徙的人们根据祖居地的一个有着明显地理特征的标的物口 传, 其后人根据读音口 传后记载下来的。 同时, 本人从其他姓氏的族谱中发现了 一个线索, 其中有些家族记载为徙自 泰和县“墈上”。
3、 找到了 “圳上”、“墈上” 这一线索, 似是找到了 解开众多家族的来源之谜的金钥匙。
其一, “圳”, 古代也写作“甽”, 田边小河沟; “墈”, 高大 的堤坝、 陡坡。
其二, 两个字都是会意字, 从“土”, 均与农耕水利有关。
其三, 从湘方言、 赣方言发音习 惯来看, “墈” 读 kan 音, 去声, 墈上, 土坡上, 堤坝上之意, 位置指向更明显, 地理标识的作用也更清晰。 而“圳”, 湘赣方言都读 jun 音, 小沟上, 意思不 通。
我的分析结论是, “圳” 应为“墈” 字之误, 当 然也有可能两字的形态兼而有之。 就是周 家迁徙之地来自 于泰和县族人聚居的某非常有名 气、 有标志的农田水利工程上。
4、 据此, 我们似乎可以对照再来翻一翻古代的江西水利工程史了 , 不翻不知道, 一翻发现了 惊天的故事。
据《泰和县志》 记载: 古陂长一百余丈, 横遏江水, 开洪旁注, 故名 槎滩陂。 泰和县禾市镇桥丰村境内的槎滩陂, 是江西最早的水利工程, 为南唐金陵监察御使周 矩父子凿石所建, 距今 1067年, 至今仍灌溉泰和 4 万多亩粮田。 水利工程附近, 有一个以周家人聚居而闻名 的“爵誉” 古村!
等一下, 这个水利工程是“南唐金陵监察御使周 矩父子” 所建,“周矩” ——怎么这么熟悉呢? 翻县志, 翻周 氏通谱, 果不其然, 三国周 郎之后!
这边是中湘周氏一直在找寻的历史? !
泰和的圳上是在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万合乡 圳上周 家, 村庄大概 200 多户 , 离我们家不远, 不到 15 公里, 有水泥路到村庄。 别人说的。
来信主题: 查访江西泰和县的一个古地名 , 谢谢
来信内容:
尊敬的领导, 我叫 周 皓, 重庆市永川区人, 现求助于贵县, 不甚感激。
我的祖上是江西泰和县人, 那是近一千年前的北宋时期, 先祖姓周 , 名 潮, 字祥光, 江西泰和之圳上 鹅颈大邱人, 1077 年(宋神宗熙宁九年) 农历三月 初二午时生, 原住武岗 紫阳石洞桥, 幼时聪明好学, 年青有为, 敢说敢干。 23 岁 奉命回江西收理祖辈产业, 勤于农事, 苦攻经史, 博学多才, 由江西籍于宋崇宁二年 1104年登进士, 时年 28 岁。 官至户 部尚书, 人称尚书公。 后辞官归隐,迁居至今湖南省隆回县高坪镇。
关于“江西泰和县之圳上 鹅颈大邱” 这一地名 , 现今是泰和哪个地方, 不知现在还能不能查到, 千百年来, 周氏尚书公后裔,继承和发扬先祖的优良传统, 谓之忠孝节义, 寻根问祖, 也是对中华文明的一种传承, 恳请贵县民政部门帮忙查一下, 鄙人代表尚书公后裔叩谢。
此致 重庆: 周皓
2010 年 9 月 9 日 于浙江
受理单位: 县民政局 回复时间: 2011-3-16 15: 27: 21 回复意见: 经查阅我局现有相关资料, 没有查到鹅颈大邱的地名 。
关于鹅掌大坵地名源在何处
我知道的资料有四:
一、 从甘肃宗亲所编修《幸氏宗谱》 中, 所撰《幸氏源流及播迁概况》一文中写到: “江西还有另 一支幸姓人家不容忽视。 始祖幸灵(不是晋代幸灵) , 在南宋初年任南昌知府, 做官清康, 为人正直, 卸任后落业于丰城县幸家村, 以后迁移到泰和县鹅掌大丘置业定居。 至宋朝末年, 传续七代,每代除最小的儿子留泰和故居守业外, 其余的都迁至本省的赣州、 高安、永丰、 吉水、 新余、 安福、 抚州、 饶州和湖南、 浙江、 福建、 广东、 广西、河南、 山东、 山西等外省。 以后可能因朝代更替、 战乱频繁和自 然灾害等原因, 或蒙不幸, 或发展滞后, 少有踪迹。 ” 这里提到了 “鹅掌大丘” 是在江西泰和县。
二、 又从幸氏家族网论坛中, 幸大伟发表的 《继湖广填四川》中提到“四川南川县的移民都是来自 湖广省, 尤其以麻城孝感乡 鹅掌大丘人为多。 ”这里提到“鹅掌大丘” 是在湖北麻城孝感乡 。
三、 《幸氏通讯》 第二期, “幸氏起名 与字辈” 栏目 中, “重庆南川水江幸氏字辈( 祖籍江西宁江府鹅掌大丘) ” , 这里“鹅掌大丘” 又属江西宁江府。
四、 据泰和县志办肖 文定先生介绍: “鹅掌大丘” 在泰和县有两个地方叫 此名 , 一是禾市镇的禾院村, 一是在灌溪镇。 很多姓氏来查鹅掌大丘,但都没有此姓的记载, 按历史分析, 鹅掌大丘像山西洪洞大槐树一样, 是一个移民集中点。 ” 按湖北黄岗县志记载, 迁到麻邑的江西移民, 为纪念江西的移民点, 也在麻邑取了 “鹅掌大丘” 这个地名 。 原在泰和县鹅掌大丘的幸氏祖先, 到底是在禾市镇的禾院村呢, 还是在灌溪镇的什么村呢? 又据查泰和县灌溪镇有个“雁门村” , 不知这个雁门 村与当年的幸氏族人有无关系, “雁门村” 又与“鹅掌大丘” 有没有什么关系? 望知情人能提供信息。
由此看来, “鹅掌大丘” 这个地名 , 到底是一个还是有三个或更多个?垦请各地宗亲朋友们, 特别是在江西泰和、 湖北麻城孝感、 江西宁江府或重庆南川水江当地的幸氏宗亲们提供更具体、 或更有说服力依据来证实这个地名 的存在, 无论是一处或多处都可以。 如有详情, 请与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