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族谱云!
族谱云
首页 > 家族动态 > 我的申氏家族--申曾子
我的申氏家族--申曾子

发布:2020-06-18  来源:邵阳申氏  浏览:9330次

我的申氏家族   初一2班  申曾子  
      目录 一、申氏的起源 …………………………………… 1二、申氏名人 ……………………………………… 2三、我所在的申氏渊源 …………………………… 3四、解放前继光堂高屋场申氏族人的生活 ……… 3后记 ………………………………………………… 6附录 ………………………………………………… 7                     

我的申氏家族       我姓申,是跟妈妈姓。妈妈生我的时候,爸爸妈妈商量,我就随了妈妈姓。所以,我的家族调查的很多信息都是外公告诉我的。在申姓的族谱上,我是第二十八代。 一、申氏的起源申姓的起源主要有两大支:姜姓和芈mi姓。
   第一支源出姜姓,是炎帝的后代。夏朝初,炎帝后裔四岳的一支因助大禹治水有功封于申,故地在今陕北米脂至宁夏中卫一带,亦称西申。申人在商朝后期归顺了周国,商末时申人随周人东迁,渡过了黄河,进入山西南部的霍太山地区,在今山西霍县南建立了申国,亦称北申。西周初被封为伯爵,不久为姬姓霍国所吞并。一部分申人随申伯南迁河南,而遗留于霍太山的申人则融入到姜戎的游牧部落之中,亦称申戎。周宣王时,申伯因是周宣王的母舅,重建申国于河南南阳,亦称南申,申伯的一位兄弟另被封于河南信阳的申,亦称东申。

    在西周末东周初时期,申国是一个强国,其后遭到周边姬姓国的联合排挤和南面楚国的压迫,国势很快衰落。春秋前期,大约公元前688年,楚文王北上扩展势力之时,假道邓国灭了南申。又过了二年,楚文王东袭息国时,顺便灭了东申,建立了申邑。申人的后裔遂以国为氏。姜姓申氏的历史至少有4000多年,普遍使用申氏也有近2700年。

    第二支源出芈姓。春秋前期,大约公元前688年至前686年,楚文王北上扩展势力先后灭了南申和东申,并在东申建立申邑,将其封予大臣申公。申公之后裔遂以邑名为氏,是为芈姓申氏。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申姓人口现在在全国排名第123,算是不大不小的一个姓。
二、申氏名人申氏名人辈出,我比较了解的有:  申包胥春秋时楚国大夫,楚王蚡冒后裔,又称王孙包胥,生卒年待考,湖北省监利县新沟镇人,封地申(现南阳)。与伍子胥友善,后伍子胥奔吴,并助吴灭楚,包胥入秦请求援兵,依庭墙哭,七日水米未进,秦哀公乃出师救楚。申不害郑国京(今河南省荥阳)人,战国时思想家。治黄老刑名之学,于韩昭侯时任相十五年,为相期间,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国治兵强。有《申子》两篇。申纪兰    申纪兰,女,1929年出生。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西沟人,著名劳动模范。从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到2008年当选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她是全国唯一的一位从第一届连任到第十一届的全国人大代表,被国际友人称为资格最老的“国会议员”。 三、我所在的申氏渊源  我的外公是湖南邵阳人,我也就算是邵阳申氏。根据湖南《申氏创修通谱》的介绍,邵阳申氏始祖朝奉公祖籍南京,后迁到江西太和。朝奉公官至福建省督察使,宋末元初又由江西迁至邵阳蒸水河畔太平村大竹山。距今已有700余年。岁月沧桑,不知何故,我的直系先祖用语公(十九世祖)繁衍至我的玄祖泰初公(二十五世祖)共七代,近200年均积贫积弱,集居在高屋场(现在属于湖南邵阳邵东佘田桥镇),到解放前(1949年解放)共19户,均是贫农。世代赤贫,资无蔸禾之地,丁无一人上学,都过着非常贫苦的生活。 四、解放前继光堂高屋场申氏族人的生活    我的外公一族,世代居在湖南邵东佘田桥继光堂高屋场。   下面是他回忆解放前在继光堂高屋场生活时的内容。旧社会时,土地私有。绝大部分农民无土地,继光堂那时只有19户。都是贫苦的农民,均无私有的土地,文化水平低下,只有1人读过两年书。90%以上的农民均无土地,靠租地主的地来养活自己和家人。当时每亩地要交2~3担租谷。每年秋收交租后谷物所剩无几,在冬天无法维持生计,就只能吃红薯,有句话叫“放下镰刀没饭吃”。到来年春夏只能吃瓜菜和野菜。可谓“青黄不接”青黄不接时,无奈的高屋场申氏农民只好向有钱的人借贷,一般借的钱只能买2斗左右的米,但秋收时要向别人还一担谷(约5斗米)。没有农具或牛的农民只能通过帮别人打工来维持生活。他们的穿衣服全靠妇女纺织。通常纺1斤纱只能得2两棉花做为工钱,纺越多的纱就能得到越多的棉花,一点一点积攒起来织成布  做衣服。过去的农民就是这样解决穿衣问题。妇女白天要煮饭带孩子,晚上要纺纱至1点到3点。由于晚上很暗,她们就用灯芯草的芯当灯芯,灯光只有黄豆大小,通常三户人家的妇女共着一盏豆大的灯来纺棉花。有月亮的晚上,她们就把纺车搬到屋外,借着月光纺纱。她们穿的衣服很破烂,一件衣服要穿十来年。在穷人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就很好地说明了衣服的来之不易和珍贵。一床被子经常要盖好几代人。过年时才换新鞋。做饭用的柴要到荒山上去砍。解放前农民有三怕:1、怕天旱(绝收,逃荒);2、怕得病(无钱医治,贫病交加而亡);3、怕兵荒马乱,逃避兵荒耽误农时,农时一过,颗粒无收,日子难过;兵荒马乱还带来杀戮。日本侵略者到湖南邵东时,到处抓烧杀抢戮,我外婆家还有人被日本鬼子打死。讲到解放前的贫困艰难,外公拿出了他为自己的叔父申公云朋写的碑文稿,给我看,我摘录一段如下: (申公云朋)公三岁,岁逢甲戌,天大旱,塘龟裂,田绝收,全家七口断粮月余。公父携兰、慈二女外出逃荒,行至广西大圩将二女予人做童养媳,得酬二块银元聊以熬过灾荒。公自幼砍柴牧牛,少习耕种。十三母故,天又旱,公父贫病饥羸而亡。公与兄妹等相依为命,度日维艰。 这就是卖儿卖女的故事,想不到也发生在我的家族!我问外公,这卖出去的两个女儿(外公说算是我的姑太婆)后来找到没有,外公说没有。他说,有点年纪的人都记得甲戌年的大旱,当时方圆两三百里都颗粒绝收,野菜吃光吃白泥巴,饿死人无数。外公说:“解放后,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分田免债,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也不用向地主交租,生活比以前好了很多。现在就更好了!”外公鼓励我珍惜现在的生活,努力学习,为国家做贡献!    后记     为了做这个研究报告,我叫外公从老家把族谱寄到了广州,还在过年大家团聚时细心地向外公了解有关我的家族以及申氏的一些事情。可以说,我的收获还是挺多的。我也从网上查找了一些资料,钱文忠老师讲的百家姓我也找了视频来看。    我觉得这次调查报告很有意义。                         附录(采访资料) 1. 采访提纲:(1) 外公您原来住哪?(2) 您住的地方(继光堂)解放前后各是怎么样的?(3) 申氏农民的生活是怎么样的?(4) 我们这一派系的始祖与起源是什么?(5) 我在族谱中排第几代? 2. 采访笔记  (1)邵阳申氏始祖朝奉公祖籍南京,后迁到江西太和。朝奉公官至福建省督察使,宋末元初又由江西迁至邵阳蒸水河畔太平村大竹山。(摘自《申氏创修通谱》) (2)申公云朋生平碑 申公云朋,生于民国廿年,卒于公元二零一三年,享年八十有一。公生于卑微之家,然德高望重,人人敬爱;虽未上学,却情理通达,治礼谦和;身体瘦小,亦铮铮硬骨,勤耕不息。公祖世代积贫积弱,资无蔸禾之地,丁无一人上学。公三岁,岁逢甲戌,天大旱,塘龟裂,田绝收,全家七口断粮月余。公父携兰、慈二女外出逃荒,行至广西大圩将二女予人做童养媳,得酬二块银元聊以熬过灾荒。公自幼砍柴牧牛,少习耕种。十三母故,天又旱,公父贫病饥羸而亡。公与兄妹等相依为命,度日维艰。解放后,分田免债,光景渐好。五三年公与兄另立。翌年公兄病故,嫂孤侄弱,公义薄佘山,怜侄等年幼,重合一家。公带领侄子等披星戴月,艰苦创业, 年年粮丰畜旺,数年积累,砌新房三间。实行人民公社后,公一心为公,月月出满勤,调工竭力干,包工保质量,廿余年从未因工酬和分粮分物与人纷争。包产到户后,公辛勤耕耘,种豆得豆,种粮粮丰,耄耋之年,身患重疾,还广种玉米油菜。公本性仁厚,对家人慈爱亲和,竭尽毕生心力;待乡邻,至诚至信,暖若春风;公有贤人之德,一生从不迁怒,纵受委屈误解,亦不抱怨。公心平如水,安然坦荡。其容人、恕人美德,无人不赞;公心善若水,品德高尚。公秉性和善,语不伤人,行不损人。公心地纯洁,乐于助人。邻杨某病故,其子请公做香主师,时公重病在床,亦允。事必,公病情加重,急去湘雅等医院救治无效,不日辞世。公配李氏秋莲,夫妻恩爱,生二女一男,父慈儿女孝,家庭和睦。公厚德载物,福及后人,儿女至桂经商,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家业兴旺。愿申公云朋老大人英灵安息。                                   龙塘村村委会                                 二零一四年清明  3. 资料图片

上一篇:抗美援朝志愿军 申鸿斌
下一篇:邵东居然有比荫家堂更老的宅子——余庆堂!
隐私信息
隐私保护
免责声明
帮助中心
常见问题
问题反馈
联系我们
微信:zhiming8654
QQ:317829845
邮箱:kefu@zupuyun.net
族谱云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信

Copyright  ©2015-2021 谱云科技版权所有 著作权证 :2019SR1058459 网站备案:黔ICP备19009278号 网警备案:50010702502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