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族谱云!
族谱云
首页 > 家族动态 > 申时行与《玉蜻蜓》[申志均
申时行与《玉蜻蜓》[申志均

发布:2020-06-22  来源:申氏网  浏览:6950次

申时行是明代万历年间的首辅,著名的“太平宰相”。《玉蜻蜓》是明末清初出现的流行于江南的“弹词”、地方戏。在我国东南的江浙一带,人们只要说到明万历年间的首辅、著名的太平宰相申时行,就必会说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戏曲《玉蜻蜓》。只要看到《玉蜻蜓》,也必然会说到申时行。(北方人或许有人不知道,早年间家喻户晓的豫剧《桃花庵》,就是由《玉蜻蜓》移植、改编而来的。人物名讳有别,剧情大同小异)。四百年来,这位老丞相和这个“热播剧”,算是有着扯不断、理还乱,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
  《玉蜻蜓》原创作者的目的

  尽人皆知,出家人须守佛门清规,是不能谈情说爱的,更勿论怀孕生子。读书人“既读孔孟之书,必晓周公之礼”,是不能随意拈花惹草、败坏德行的,更勿论与尼姑堕入爱河,玷污佛门净地之事。这《玉蜻蜓》里的浪荡书生申贵升和不守清规的尼姑王志贞,是什么人?不用问,当然应该是被千夫所指、万人唾骂的无耻之徒,连做人的资格都没有!谁料他们的私生子,竟然做了状元郎!编写这样的离奇故事,广为传唱、演出,那是极其抓人眼球的了。这个轰动江南的“热播剧”,是要告诉观众一件事:状元宰相申时行,是不齿于人类的尼姑养的私生子!申氏大家族,是一个道德沦丧、卑鄙龌龊的家族!这,就是《玉蜻蜓》的原创作者隐藏于剧本深处的终极目的!

  但,剧本却写得非常成功!正面的堂而皇之的创作意图明确,主题新颖;而且作者文学底蕴很厚,深谙戏剧创作之道。剧情设置、人物描写、特别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都刻画得细致入微,丝丝入扣;安排得恰到好处,扣人心弦。戏文赢得广大观众由衷的共鸣。

  可是这《玉蜻蜓》的作者,这个横空出世的大才子,却像得道成仙的千年王八万年龟一样,只见剧本不见人。作品一出,立即潜藏。他从人间悄然蒸发了!四百年,没有露头!时至今日,无论哪位高明的专家教授,无论采取何等研究方法,也不能坐实这剧作家的姓名!这《玉蜻蜓》案,成了四百年没人能破解的悬案!即使现在文化部给这位剧作家颁发“中华优秀剧本奖”,你也休想看到来领奖之人(包括他的后人)!

  是什么原因,让这位旷世英才,不敢承认自己的得意杰作,甘心把英名埋没?是因为他本人深知,他的创作初心是邪恶的。自己所犯之罪,既是天理人心所不容,又是明明白白、无可抵赖的诬陷罪!何况诬陷的又是颇具盛名的“太平宰相”申时行和古老的、有着光辉灿烂家族史的中华申氏大家族!
  《玉蜻蜓》的艺术魅力

第一次看到这齣戏,就让我出了个“洋相”:

  那是四十年前(1974年),我参加全国高等院校统一编写教材,在上海住了一段时间。一天晚上,应邀到当地一位老师家品茶。电视里正演出地方戏,一个尼姑以极其高亢的喊声叫板:“申——郎——啊——······”。这叫板,声似断锦,撕心裂肺;炸雷破屋,感天动地;万般隐情,忧伤凄厉;缠绵悱恻,回肠荡气!我大吃一惊,作为姓申的人,却从来没有听到过写“申家”的戏!耳目为之一震,聚精会神地看戏。既没有品出优质西湖龙井的茶香,也顾不上与主人寒暄之语。和我一起来做客的女教师李延龄见我失态,突然一句玩笑:申老弟!那尼姑是在喊她的申郎,不是喊你的!······一阵哄堂大笑,弄得我面红耳赤,好不尴尬。

  “是第一次看《玉蜻蜓》吧?这戏,的确很感人,何况是申老师!”主人赶紧替我解嘲,又详细地给我们讲了《玉蜻蜓》的故事:

  苏州南濠巨富申贵升娶吏部尚书张国勋之女为妻,婚后感情不和。一日申贵升去虎丘游玩,偶遇法华庵尼姑王志贞,二人一见钟情,于是申就留住庵中不思归家,最后不幸病死庵中。此时志贞已身怀六甲,最后产下一子,取名申时行。志贞因畏人言,在申时行襁褓中裹上血书及申贵升遗物玉蜻蜓扇坠,让庵里干杂活的佛婆深夜送子归还申府。但婆婆在路上受惊,竟将孩子弃于桥头。豆腐店店主朱小溪恰好路过,便将其抱回扶养。不久豆腐店毁于大火,因生活困苦,朱小溪无奈将孩子卖给苏州离任知府徐上珍(浙江东阳人),徐无子,视为己出,即改名为徐时行,后又按徐氏排行取名为元宰。

  徐时行生性聪慧,在徐上珍的精心培养下,才华横溢,远近闻名。后来,徐时行得中乡试第一名,不久,徐时行将从东阳赴京殿试,此时徐上珍将血书和玉蜻蜓扇坠交给徐时行,并告诉其身世。徐时行在血书中读出亲生母亲为法华庵尼姑志贞,遂在赴京途中转道法华庵,凭玉蜻蜓扇坠与亲生母亲相认,这就是在婺剧中非常有名的“庵堂认母”。

  随后徐时行继续北上,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终于在殿试中一举夺魁,嘉靖皇帝钦点状元(查阅《中国历代文状元》第229-331页记载,钦点状元为徐时行。
······

  这戏中的“上游庵”一折,是才子佳人戏。不过是歌颂男女真爱,冲破封建礼教束缚,大胆结合,得到男女青年观众的青睐,倒也罢了。这“下游庵”,也就是“庵堂认母”一折,最是触及人们的灵魂。母子天伦之爱,与世俗名利观念,水火不容,发生了不共戴天的激烈冲突,令人震撼。十八年前,青年尼姑王志贞,亲手掩埋了情人申贵升,忍痛把儿子送出庵门,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世上唯一的亲人——儿子。十八年来,她身处庵堂,手敲木鱼,口念佛号,心里却时时思念儿子。她整个身心,其实就是活在对儿子的思念中。突然间,或许是佛心似海量宽厚,情人显灵,梦幻似的,庵堂寻母的申时行的到来,让她大惊失色,分明是看见自己的“申郎”又回来了······可是,当她问清楚,来人正是日思夜想的亲生儿子的时候,又死活都不敢相认了。请家亲们看一段唱词,各自体味吧:
(志贞):听他言真好比霹雳晴空,
  看来是我的儿他来到庵中。
  他今年正是十八岁,貌与申郎一般同,
  血书字句已解通,今日里母子好重逢,
  待我上前将儿认。我本是佛门修行人,
  出家怎能恋红尘。今天我若把儿认,
  一场大祸就降临。一生名誉败干净,
  一场风波平地生。一张状纸到官厅,
  一道禁令封庵门。一顿乱棍将我赶,
  一城百姓都议论,一群顽童随后跟。
  一个个指指划划说不停,
  千人骂万人恨,叫我在世怎做人。
  (元宰):看来她定是我母亲,
  为什么既想认来又不认。
  (志贞):我若不把儿来认,
  岂不太伤娇儿心。
  他千方百计将我寻,
  我怎能忍心拒儿不相认。
  何况我十八年想儿到如今,
  我是为儿流泪为儿病。
  我是为儿受苦为儿生,
  今日里儿到跟前我怎不认。
  见儿头戴解元巾,少年有才人尊敬。
  今天我若将儿认,
  要害儿在人前低三分。
  三亲六眷不理睬,同窗好友不接近。
  申家祠堂难题名,京都考场难进门。
  儿是春花方吐盛,认儿要毁儿前程。
  我愿将母子之情心底沉,
  让儿在世好做人。
  (元宰):长眉罗汉啊,娘亲离儿已相近,
  为什么既想认来又不认。
  人都说母子连心如骨肉,
  为什么我娘对我冷如冰。
  为什么我多次比喻她不理会,
  几番说明她不灵清。
  为什么我千方百计来求恳,
  铁石的人儿不动心。
  为什么我满腔热血换无情,
  为什么她将我当作陌路人。
  (志贞):元宰儿他句句言语象钢针,
  刺得我哑口无言痛万分。天哪!天哪!
  你为何既无情又无灵,
  你害得我亲生儿子不敢认。
  左难右难难煞了人。
  (元宰):我追上前去再求恳。
  (志贞):申——郎——啊——······
  今日孩儿到庵门,
  我是失了主意乱了心啊。
  (元宰):只闻房内传哭声,元宰且在门外听。
  (志贞):申郎夫啊!
  可怜我苦苦想儿十八春,
  我是含悲忍泪有多少恨。
  今日里孩儿真的上门来,
  我却是认与不认难决定。
  我不认儿儿心碎,我若认儿儿不幸。
  尼姑庵堂私生子,我认儿要毁儿一生。
  申郎夫啊,
  我求天求地又何用,
  我求你替我把主意定。
  (元宰):听到娘亲心底话,
  方知母爱暖如春。
  说什么认儿要毁儿一生,
  儿与娘共生共死共命运。
  (元宰):这画上之人他是谁。
  (志贞):他是神。
  (元宰):是神他是哪一尊。
  (志贞):他是一尊无名神。
  (元宰):依我看他不是仙来不是神,
  乃是我父申...
  天下多少姓申人,
  我何曾说他是申贵升。
  她自己连说二三声,
  看起来申贵升就是我父亲。
  母亲,我的娘啊!
  我手拿血书蜻蜓作凭证,
  哀求母亲将儿认。
  十八年孩儿离娘儿孤零,
  从未领受慈母心。
  怕什么尼姑庵堂私生子,
  认儿要毁儿一生。
  我不要良田千顷,我不羡金榜题名。
  我不怕人言可畏,我只求乐叙天伦。
  娘啊功名富贵都可抛,
  孩儿定要认娘亲。
  (志贞):孩儿他认娘不惜万般抛,
  我为何瞻前顾后忧虑深。
  罢!哪怕是千人骂万人恨,
  刀加颈火攻心。
  打下地狱十八层,
  哪怕永世不翻身。
  我也要将儿认,
  叙一叙十八年来别离情。
······

  人间真情,母子之爱,迸发出人世间无以伦比的,最真挚、最温馨、最永恒的,绚丽夺目的光彩!
······

  《玉蜻蜓》的成功,是写人间真爱的戏剧作品的一个里程碑。特别是,一般剧作家写的才子佳人戏,大都落入了一种俗套:公子落难后花园,小姐搭救定姻缘;上京赶考离别泪,金榜题名大团圆。连最著名的、脍炙人口的《西厢记》也不能免俗。这《玉蜻蜓》绝非如此,他冲破了过去剧作家的窠臼,切准了社会时弊的脉搏,大胆创新,把优秀的民族传统的孝道文化和人性大爱,与追逐名利的世俗观念,放在不共戴天的戏剧冲突里,像投枪,直指人心,震撼了人们的灵魂!让观众面对这样的情况,各自都必须分辨出“真善美”与“假恶丑”,做出各自的抉择。是贪图人世富贵、追逐名利?还是坚持淳朴无价的人间真情?直到剧中人物,做出了非常艰难而正确的抉择,观众心里,大都如释重负,如愿以偿;拭泪共鸣,慰藉舒畅。其情也深深,其喜也洋洋!文学艺术杰作的魅力,给人们心灵的艺术享受,若沐浴在春风细雨里,“润物细无声”!《玉蜻蜓》成了中国古代戏剧的盖世之作。其艺术魅力,远在《西厢记》之上!真乃大才子之手笔也!其社会意义之大,即便是在今天,网上经常报道的“不孝子”们做出的,大都不是这样的选择。因争财产跟父母对簿公堂者,屡见不鲜;为升官而六亲不认者,随处可见。连曹雪芹也慨叹: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子孙谁见了?

  我们如果暂且放下这个剧本对申时行和申氏家族的态度,仅就《玉蜻蜓》剧本本身来说,它的确是一部成功的好戏。原创作者也非泛泛之辈。剧本挖掘社会矛盾、触及人们灵魂之深,艺术魅力之大,影响之深远,都是罕见的。所以,它越来越被广大观众所喜爱。但是,对我们申氏家族来说,把自己的前辈污蔑成尼姑私生子,那是绝对难以接受的。于是,就出现了申氏家族干预、反对演出《玉蜻蜓》的事件。
  《玉蜻蜓》的禁演风波

  看过我们的杂志《姓申的人》第二、第四期,读过申时行为自己的家谱写的《序言》和《家传》两篇文章的家亲,都对申时行亲笔书写的家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可能产生疑义(文章中的人,当时大都还在世;文章中的事,不可能有假。申时行父子,也不敢“欺君”)。申时行祖父申乾年少就成了孤儿,申乾就寄养在舅父家里,与表兄徐怡竹在一起,就随了母姓。申乾的母亲徐氏,老家是外地人(或许就是东阳),家庭是比较富裕的“匠籍”。申乾长大后,就给表兄当管家。至于申乾何时回苏州故乡,为什么三代都一直姓徐等细节,申时行在《家传》中,语焉不详。申时行的父亲申士章,的确是个很有才气的秀才。据《家传》记载,他也的确在寺院读书时候,有过艳遇。只是申士章最后拒绝了那位“邻女”,没有把她娶回家。申时行的原文是:“府君······尝读书萧寺中,邻女私瞷府君,欲来奔,府君正色拒之。语在樹德録”。申时行的生母,的确也姓王(她18岁生申时行,31岁去世。那时申时行才12岁。她曾极其严厉地管教过年幼的儿子)。直至状元“徐时行”数年后,在大多数人都不知内情的情况下,突然上疏“复姓归宗”,成了“申时行”······。凡此种种,这具有传奇色彩的家世,都给《玉蜻蜓》的作者,提供了诸多的创作素材。申家人从申时行开始,都对贫寒时候的家事,羞于挂齿,不愿提及。待到《玉蜻蜓》演出后,申家人虽蒙受奇耻大辱,却找不到含沙射影的作者,奇冤难申,百口莫辩。

  《玉蜻蜓》出现于何时,或曰明末,或曰清初,已经很难考证出具体的年月。但大型禁演活动,最早却是出现在清代嘉庆年间。苏州缙绅申启,代表申氏家族,向苏州府衙指控《玉蜻蜓》诽谤申氏祖先,要求官府禁演。这申氏家族,乃江南首屈一指的望族。申时行之后,已然是历代官宦簪缨之族。其子申用懋,万历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其孙申绍芳,万历进士,官至户部侍郎。到了清代,其孙申紘祚,顺治进士;曾孙申穟,顺治进士,官至广西提学副史;其玄孙申玮,康熙进士;其裔孙申珂,康熙举人;官至浏阳知县;裔孙申赞黄,乾隆举人,官至玉屏知县······。何况清廷入主中原之初,早已将明朝内阁首辅申时行列为历代名臣之一。皇上的“红头文件”在,苏州府衙对如此煊赫鼎盛的官宦世家,自然是礼敬有加,岂能不准申启所请,立即贴出“为崇敬先贤”,禁演《玉蜻蜓》的告示:“郡属先贤申文定公,身掇巍科,望陲鼎铉,文章相业,一代名臣,崇祀名宦,府志昭然,敬梓恭桑,即属细民所当凛。外间向有《玉蜻蜓》小说流传,毋论法华秽迹,污蔑清名;即弹词淫句,亦关风化。现据申启等呈称;街坊近有弹唱人等,殊属不敬。本府严行查逐外,合并通晓各书铺,务销毁旧版,弹唱家亦不许更唱《玉蜻蜓》故事。如有违抗,一经查察,一并重处不贷!”一时间,苏州城没人再演唱《玉蜻蜓》。

  不让在城里唱,艺人们就到乡下唱;不让唱《玉蜻蜓》,就把戏名改做《芙蓉洞》;不让唱姓申的,就把主人公改成姓金的·······。

  光绪年间,申氏宗族有一个在清廷任职的官员申世哦,他呈文苏州府衙再次要求禁演《玉蜻蜓》。苏州府衙又贴出了禁演的告示。······

  民国期间(1920年),申时行嫡系后人、申氏宗族的申振纲(字听禅)当了警察厅的厅长,利用职权,直接禁演《玉蜻蜓》。据说,这申振纲,是个很不一般的人物。他年轻时在保定军校以至到日本士官学校时候,都是蒋介石的同学、把兄弟;辛亥革命回国后,做过江苏水上警察厅长,苏州守备司令,由于出身书香门第,文学底蕴很厚,据《苏州明报》载,他还兼《联军日报》总主笔。北伐后任国民革命军中央宪兵司令部参谋长、副司令。参与创建中国宪兵和创建“军统”,是戴笠的上级。1936年先后授少将、中将衔。抗日战争时期,曾在汪精卫处做过伪官中将“首都宪兵司令”等职,与中共创始人之一的周佛海过从甚密。他精通《周易》,会占卜,还有专著。给周佛海等许多人算过卦。他同情新四军,他曾委派共党特工董健吾,营救过新四军抗日军政干部。后来被汪精卫怀疑他与重庆的关系而被解职。从此脱离军界政界,在上海闲居,闭门著书。抗战胜利后,他的前任被枪毙,后任抓进牢狱,唯独他,什么事也没有,更没有“汉奸”恶名。(顺便说一句:咱们申氏文化论坛里,谁是申振纲的老乡,请费心详细考察一下这位特殊的家亲,给论坛发一篇考察报告。我代表论坛谢谢你,拜托了)。多年后,申振纲不当厅长了,苏州城里又有人弹唱《玉蜻蜓》。这次申氏家族的“文定义庄主奉”申彤苞和申振纲一起,请苏州警察局,于1931年9月19日在《苏州明报》上刊登布告,严禁演出《玉蜻蜓》。······

  越唱越禁,越禁越唱。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按下葫芦起来瓢,申氏家族和艺人们为《玉蜻蜓》争来斗去,没完没了。用现在的话说,简直就像“炒作”。把《玉蜻蜓》给“炒红”了。各地剧种纷纷移植、改编。婺剧、越剧、黄梅戏、闽剧、川剧、滇剧、锡剧都有了《玉蜻蜓》,连我家乡的豫剧也以《桃花庵》之名,移植演出了!不过,主人公申贵升,换成了张才;苏州知府成了“苏大人”;连尼姑庵里的佛婆也有了名字,叫“王桑氏”······。我小时候,看过多次《桃花庵》,直到在上海看到越剧《玉蜻蜓》,才知道这齣戏是由《玉蜻蜓》移植改编的。申家人看《桃花庵》,根本就不知道跟老申家有何瓜葛,不会提出丝毫异议。
  《玉蜻蜓》原创作者到底是谁

  四百年来,无论是谁,都不得不佩服《玉蜻蜓》原创作者的超人本领。其本领有五:

  第一,  他选择以申时行作为切入点来打击申氏家族,他认为,只要抹黑了申时行,申家的家声和威望就会全部一败涂地。这的确是一个高明的选择。

  第二,  他曾极其深入地调查研究,剧本选用的主要素材,不少是确有其事。甚至连申时行父亲申士章在寺院读书时的艳遇,也都收集到了。把“邻女”写成了“尼姑”。申时行生母和尼姑王志贞都是王氏!剧情虚虚实实、真真假假;虚实不分,真假莫辨。确实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深谙戏剧创作三味。

  第三,  读者、观众都以为他作品的主题,是在写歌颂真爱,歌颂高尚的母爱和人之天伦本性。反对包办婚姻,反对追名逐利。正如徐元宰唱的:“不要良田千顷,不羡金榜题名,不怕人言可畏,只求乐叙天伦”。在赢得观众的同情、认可与共鸣之后,人们回过头来,自然会站在传统道德制高点上,议论到申氏家族的不肖和卑鄙。正是这弦外之音,最后达倒抹黑申氏家族的终极目的。既高明,又阴毒。

  第四,  是他的隐身术。他深深懂得自己的创作目的是极其邪恶的,不仅不容于申时行和申氏家族,无端诬陷一个家族,也是不容于天理人心的。他绝对拿不出任何证据,能证明申时行是尼姑的私生子!这凭空诬陷之举,必会败露;一旦败露,他就难以做人。所以,作品一出,立即潜藏,人间蒸发,消失得无影无踪,一点蛛丝马迹也不留。四百年来,没有一位专家确切研究出,他姓甚名谁!

  第五,  平心而论,从《玉蜻蜓》的艺术魅力看,应属才子手笔。其原创作者,不是浪得虚名的一般剧作家,而是一位有真才实学的真正的戏剧艺术家,一位写剧本的行家里手。在我国戏剧史、文学史上,应该有一席之地。

  这位高人,他到底是谁?许多人猜了几百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代表性的猜测主要有三种:

  一种认为是东阳人所为,比如:

  据东阳文化馆老同志陈崇仁讲述,现在越剧《玉蜻蜓》,以及有关弹词,其根源都是从东阳班(婺剧)同名婺剧折子戏衍生出去的。他甚至认为,与徐时行同场登科的东阳人有王村王乾章、古渊头李学道,婺剧折子戏《玉蜻蜓》就可能出自这两人之手。《现代汉语大词典》编委之一郭佐唐,生前曾对此事展开调查。他认为,只要查阅明朝进士提名录,就会发现嘉靖四十一年状元即为徐时行,而不是申时行,可见徐氏养父母一事并非无稽之谈。另外,在东阳解放路和介福巷交叉口,的确有一对石狮子和一块牌匾,附近老百姓都说,上代传下来就说这是东阳那半个文状元(申时行)送来的。不幸的是,在1985年前后解放路改造中,石狮子和牌匾遗失。(金华新闻网)

  顺便说一件事:东阳的杜新中老师,对此做过研究。我曾把杜老师的观点,发到论坛,让大家参考。他和东阳徐氏家族的人,当面给我们讲述了申时行送给东阳徐家石狮子和牌匾的事。他的新作《太平宰相徐时行密档》,去年由南京出版社出版,杜老师送我们申氏文化论坛“申时行研究组”的代表每人一本,家亲们不妨拿去传阅,可尽知其详。(他还怀疑,剧本或许是出自申时行家的戏班,他正在做进一步深入研究)。

  第二种说法是申时行同僚的门客,比如: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著名明清史专家邓之诚先生(1887-1960)《骨董琐记》卷六“玉蜻蜓”条云:“万历间,吴县申时行、太仓王锡爵两家私怨相构,王作《玉蜻蜓》以诋申,申作《红梨记》以报之,皆两家门客所为,相传至今。”民间又相传,因弹词影响大,申家门客后来也编了一部长篇弹词《双金锭》(又名《太仓奇案》),暗讽王锡爵家“赖婚”之事。因此,后来便有了“苏州不说《玉蜻蜓》,太仓不说《双金锭》”的说法。(李嘉球《申时行与王锡爵》)

  第三种则说是清代的申家仇人,比如:

  有一天他做东请我去其家附近的书场听了半天的苏州评弹《玉蜻蜓》,并且告诉笔者,他听一些苏州的“老土地”说,弹词《玉蜻蜓》的原作者实系清代乾隆年间一个申家仇人。那么,这个“申家仇人”究竟姓啥名谁?他与申家又有着怎么样的深仇大恨?这一切,那位远亲当时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迨至今日,我国的评弹文艺界和学术界也都没有考证出来,在《辞海》等权威性书籍上说到《玉蜻蜓》的原作者,还都记载着“姓名不详”,遑论其他?(吴仁安 《 明清江南望族与社会经济文化·明代“状元宰相”申时行其人其事与弹词《玉蜻蜓》禁演的前前后后》)

  这三种说法,虽各有道理,然而都是片面猜测而已。这《玉蜻蜓》案的疑犯,必须符合两个最基本的条件,一个是作案动机,他与申家有“重大过节”(仇恨);另一点是,此人必须有此“作案”本领。以上说的前两种人,根本与申时行没什么大不了的仇恨,不可能做出这等事(王锡爵天性正直,而且还是申时行仕途好友。进京会试时,王锡爵第一,申时行第二;到了皇上亲自主持的殿试,申时行第一,王锡爵第二。申时行入阁几年后,王锡爵也进人了申时行内阁。二人既是老乡,又是同僚,仕途缘分颇深,是终生好友,不可能允许门客胡闹);后一种即使是申家“仇人”,却未必具有大师级戏剧家的本领。
我们应该在,既与申家有“仇”,又有大师级剧作家水平的人物里寻找。这样细细查找下来,还果真发现有这么一个人。

  首先,此人的确是个才子,而且是旷世奇才。关汉卿之后,他是中国古代戏剧史上第二个伟大人物。其次,这个才子在南京结交了一伙仕途失意、对申时行内阁不满的朋友,特别是那个搞“文字狱”、企图搞垮申时行内阁的丁此吕。丁此吕害人不成,被赶到南京后,又唆使这个在南京做礼部主事的闲官、郁郁不得志的人,上《论辅臣科臣疏》状告申时行,说“言官岂尽不肖?盖陛下威福之柄,潜为辅臣所窃,故言官向背之情亦为默移。御史丁此吕首发科场欺蔽,申时行嘱杨巍劾去之;御史万国钦极论封疆欺蔽,时行讽同官许国远谪之。⋯⋯陛下御天下二十年,前十年之政,张居正刚而多欲,以群私人嚣然坏之;后十年之政,时行柔而多欲,以群私人靡然坏之;此圣政可惜也。”

  这奏疏,与当年丁此吕借题题发挥,诬陷人的奏疏,如出一辙,有过之而无不及。首先是公然替诬陷他人的丁此吕鸣冤叫屈;然后对张居正内阁和申时行内阁全面攻击,把万历登基以来的20年之政说得一团漆黑,全部否定。偏激之情尽显,狂妄之态毕露。万历皇上震怒,没等申时行说话,就把这个丁此吕的朋党,从南京礼部主事的闲官位置,又一脚踢到了远远的雷州半岛的徐闻县,做了一名小小的“典史”(后来只做了一任遂昌知县),就回家专门写剧本去了。仕途就此终结。此人和他的朋党丁此吕一伙,终生恨怨申时行“毁了他们的仕途前程”。这奏疏,就是丁此吕朋党“怀才不遇,冲天怨气”的一次最后大宣泄!
这个人的名字,就是:汤显祖。

  行文至此,我停笔沉思,捻须无语;思绪纷乱,纠结迷离。

  本打算穷追不舍,我要亲眼看看这个诬陷申氏家族,只见其作不见其人的“鬼影”,到底是何方神圣?我想用自己的笔,做一次“钟馗”,锁定这个400年都抓不住的鬼!谁知追来查去,却追查出了一位,半个多世纪前,我在大学读书时候就很敬仰的人物。

  他的剧作,不仅誉满华夏,名贯古今,还传播到英美德俄日等许多国家,被称做中国的莎士比亚。

  这汤显祖,还是一个多才多艺之人,诗也写得好。

  他还做人耿直,不媚权贵。······

  前年,2015年4月4日我国发行《中国古代文学家》邮票,其中第一枚就是汤显祖:
                              
  汤显祖的剧作《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久负盛名,脍炙人口。其中《牡丹亭》(还魂记的别名)是他的代表作。大家读《红楼梦》,都记得曹雪芹借林黛玉之口,对《牡丹亭》赞赏备至,摘一段《红楼梦》第二十三回:《牡丹亭艳曲惊芳心》,请大家赏析:

  这里黛玉见宝玉去了,听见众姐妹也不在房中,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外,只听见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黛玉便知道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虽未留心细听,偶然两句听到耳朵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道:“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步侧耳细听,又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再听时,恰唱到:“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到:“你在幽闺自怜……”等句,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
  怎么样?家亲们,才女林黛玉都陶醉了,你也“心动神摇”了吗?看到汤显祖文笔的艺术感染力了吧!一曲《牡丹亭》,连旷世大文豪曹雪芹都被感染得如此痴迷,何况你我凡夫俗子啊!可见其文笔,魅力四射,无与伦比!

  我再也找不出一个人,比汤显祖,更符合做《玉蜻蜓》案的“疑犯”!

  这《玉蜻蜓》案的“疑犯”,非汤显祖莫属!舎他其谁?!

  我相信,通过专家们进一步专业研究,总有一天,将来再版的《汤显祖戏剧集》里,会增加一部大家都熟悉的戏——《玉蜻蜓》!
  《玉蜻蜓》给我们的启示

  咱们这里是《申氏文化论坛》,进入论坛的家亲们,都非常热爱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光辉灿烂的家族文化。都希望申氏文化继续发扬光大,与日月同辉;世代传承,与天地齐寿!我们绝对不只是为了把谱牒文化搞好,才创建论坛的。不是把申氏家族各支各派,都梳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完成《中华申氏统谱》的编纂,绘制好《申氏联络图》,就万事大吉。还有更艰巨的任务是精神层面的,比如:选择申氏家族史上有影响的大事、名人,出版《中华申氏英贤传》,把精华部分,编写成文艺作品,搬上舞台、屏幕。让申氏文化之苑,永远春风拂煦,欣欣向荣;姹紫嫣红,奇葩争艳!这是申氏文化论坛的元老们,建立论坛之初心!2013年出版的论坛最初试办的杂志《申氏文化论坛》第一期第二期里,都有案可稽!杂志正式定名为《姓申的人》后,一如初心,从未改变!

  那么,从浩如烟海的申氏文化里,先选什么事、先选谁呢?这个问题,以前只是同长泰、桂真、清河、守志、贵玺、申强、申忠,进贤、文藻、琪昭等几位元老们议论,2010年前,就有了清明节给申时行扫墓的计划,特别是论坛里近两年来的探讨(这件事,永华家亲出力最多),基本达成了共识:在申氏家族史上,虽然是名贤辈出,群星灿烂;但是,在申时行之前,所有申氏先贤,没有谁能如此全面地典型地代表申氏家族的品质与性格;在申时行之后,直至今日,也没有发现有谁在申氏家族传统美德的传承上,超越申时行。所以,我们可以认为:

  申时行,是申氏家族传统美德的集大成者!而且迄今为止,前无古人,后无超越者!

  看到《玉蜻蜓》的巨大影响力了吗?这《玉蜻蜓》给我们的启示就是:

  创作一个比《玉蜻蜓》更有影响力的剧本——《太平宰相申时行》!把申时行的“史实”,改编成一部申氏“史诗”!在屏幕上,展示申氏家族、乃至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风采!

  让申时行这样具有民本思想的大政治家的光辉形象,像《三国》里的诸葛亮一样,有血有肉地进入人们的视野,活在人们的心里!家喻户晓,尽人皆知!无论从思想境界、社会教育意义,还是艺术魅力,都应该超出《玉蜻蜓》!

  上文中,我们说到了《玉蜻蜓》禁演风波,其实,大家想一想,除了咱们申氏家族之外,还有谁赞成把观众都喜闻乐见的《玉蜻蜓》禁演?据网上有人说,“当年申家旁厅里,挂了不少被没收来的评弹艺人的弦子,可见市民阶层对《玉蜻蜓》的狂热”。家亲们,大家想想,这样做好吗?现在网上也有人对申听禅出面禁演《玉蜻蜓》这样评说:“一部作品的兴衰,有其自身的规律,一旦深入市民心中,靠禁或许不是好办法,殊不料申听禅也出此下策,虽可说是申家的好儿孙,却也给世人留下一副肃杀专横的面目也。”看来,禁演,是不得人心的“下策”。那上策呢?当然是针锋相对,把申时行这一生的“史实”,写成“史诗”,编成剧本,搬上舞台与屏幕!让具有民本思想的太平宰相申时行的光辉形象,鲜活地进入人心,彪炳千秋!

  大家想想,文革时期,拆宗庙、烧家谱,闹得天昏地暗,搞申氏文化,那是“不逢时”;后来全民捞钱,随后便“无官不贪”,则又是一种“不逢时”。今天,国家出了真正明智的“医国手”,找到了“病根”,提倡找回丢失的民族传统文化,这不正是绝佳的“天时”吗?我们研究申氏文化,就是在从事中华民族复兴的宏伟大业!“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是尽人皆知的哲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也可以说:只有家族的,才是民族的!——我们是中国老百姓中的一姓!咱们的努力,上应天时!是上对得起申氏祖宗,下对得起后世子孙之事。我们自己也没白来人间走一遭,没白当一世“姓申的人”!别让将来的申氏子孙们,笑话我们这代申家人,白活一世,无所作为!

  咱们创作这申氏“史诗”,正是得天时地利人和之助的绝佳时机!但,我们绝对不仅仅是为了写成一部申氏“史诗”,最大的收获、最美的境界,是申家人同心同德编写“史诗”的过程。过程最美,过程最美!过程最美啊!!所以,想跟家亲们商量一下,这申氏史诗,不急于委托某一个剧作家去完成。可否是一部许多姓申的人参加的集体创作!我们申氏家族,不仅需要时代英雄,而且更迫切需要英雄的团队精神!应该让这部“史诗”的集体创作过程,成为我们申家人,人心凝聚的过程!!一盘散沙,乱世称王;各吹各号,各唱各调。昂首戴面,唯我独尊之风,非我申氏家族所宜有!家族同心,其利断金!我们必须同心同德,精诚团结,凝聚家族集体智慧,结出划时代的双硕果:人们将会看到,中华民族文苑里,一部闪耀着传统美德、灿烂绚丽、光照千秋的“申氏史诗”;中华民族百家姓之林里,一个高瞻远瞩、万众一心、团结奋斗、兴旺发达的申氏家族!

  希望热爱申氏文化的家亲,地无分南北,人无分男女,年龄不论老幼,学历不论高低,职业不分工农商学兵,都可以来参加!大家分头收集资料,把申时行一辈子的大事,写成一个个分镜头。最后再把这一个个镜头聚拢来,大家商量着改编、剪辑。你能写一个镜头更好,哪怕你只对其中一个镜头的一个情节,一个动作,提出你的一点看法,发一个短信,打一个电话,也都算奉献!请家亲们记住,举世瞩目的“两弹一星”,凝聚着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不是哪一个个人英雄的杰作!

  最后,我们聘请国家戏剧影视界最优秀的专家,来完成后期制作。

  《太平宰相申时行》热播之日,就是我们申氏大家族同饮、畅饮庆功酒之时!

申志均  2017.8.1. 於郑州

上一篇:论在家族事业活动中以平常心理开展 工作几点思考 (作者:申国祥)
下一篇:佘湖雪霁景区申、杨、李三真人塑像
隐私信息
隐私保护
免责声明
帮助中心
常见问题
问题反馈
联系我们
微信:zhiming8654
QQ:317829845
邮箱:kefu@zupuyun.net
族谱云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信

Copyright  ©2015-2021 谱云科技版权所有 著作权证 :2019SR1058459 网站备案:黔ICP备19009278号 网警备案:50010702502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