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泰芝,字廣祥,係周時申伯之裔,寶慶府郡陽縣仁風鄉柳塘村人,唐垂拱三年(西元六八七年)丁亥八月初五日辰時出生。器識不凡,敏而好學,通曉六經,於玄教經科一覽備悉。
父喪,遇神人指地,葬於紅衙山,未幾,無心於世,疏交親友,欽慕神仙。一日遊南嶽朱陵洞天,登祝融峰,坐於岩石,歎曰此中有佳致,可惜無緣居此,一老叟,黃冠野服,髭鬢皓然,問其何以歎息,申告以故,老叟乃探囊取書一帙,曰:此即金丹火龍大成之旨,為超凡入聖之機,密而行之,可以成道,泰芝拜謝,歸故里,笑談應對,遂與平素不同,後於蓮荷山建造庵寮,立丹灶,採藥物,按法修煉,金丹遂成。
唐開元廿六年,明皇與辟臣謂夜夢神人相告,湖南雲山之北,邵陵之地,有申道人,號白雲居士,煉丹成道,若禮之,可為國師,必能與國家修禳獲福,遂敕翰林草詔,遣使尋訪。申泰芝欣然從詔,明皇稱之為仙翁,賜號大國師,許其出入禁廷,主領玄教。
開元廿七年(西元七三九年)八月中秋夜,明皇問申泰芝曰:月宮可到否?泰芝答可。遂同葉法善與明皇擁徒乘雲,至於月殿,廣寒清虛之府,寒氣逼人,見素娥十餘人衣皓衣,乘白鸞,笑舞於大桂樹下,樂音響亮,明皇乃抄寫曲譜,頃刻依前乘雲而還,若醉寤而至宮闕。次夕,明皇意求再往,泰芝笑而不允,明皇亦不強求。
天寶三年(西元七四四年)楊貴妃亦請求泰芝傳授秘錄,次年二月二日,明皇建寶齋設紙蓆為座,泰芝端坐而席不傾,明皇歎為神仙中人。泰芝留餘齋於几,明皇問為何用?泰芝答以遺母,明皇問路程遙遠,何時可到?答說今夜可到,明皇未之信,遂附齋與郡陵郡守,及到郡,齋尚溫,郡守遂即具表謝帝,帝見上表時日,果與賜齋之日同,明皇與群臣無不信服。
安祿山兵變之前,泰芝乞賜故里,明皇從語,敕宮中陳氏製法衣一襲以贈。陳氏係嘗侍茶渴之職,供侍泰芝甚勤。泰芝臨行贈丹藥一丸,名絳雪丹,囑係命終之日可服此丹,可先告于帝聽,若氣絕之後,以身入棺,蓋須半掩,塚門勿塞,高大其墓,容魂魄出入,尚不受輪迴之厄,百年之時,尸身不壞,遇生人之氣,即死而後生,為地仙矣。
後陳氏病危,以此事告明皇,從其所請,葬之於禁城三里外,題其墓曰蘭昌宮。後於憲宗元和年間(西元八O六—八二O年)薛昭為禁城捕尉,出理民訟,枉法受賂,被糾彈,逃至禁城,暮遇老叟指點往蘭昌宮,宮廷舊敗將類,遇一女子容貌妖嬈,與談往事,並引之揭棺蓋,見一女子面目姣好,溫暖而起,即服絳雪丹之陳氏也。
天寶十四年(西元七五五年)乙未八月十三日,申楊二姓集社,會於宜唐觀,泰芝亦承請前赴,中途遇神人與桃三五顆,獻之長宿,不受。泰芝遂剖食之,須臾之間,彷彿聞步虛之聲,余胡峰頂,祥雲彌漫,泰芝遂隨朱衣二人白日飛昇而去,年六十有九。
按:《歷代真仙體道通鑑》所載有申泰芝與申元之兩人,申泰芝傳簡略不詳,獨《道藏》中有〈雲阜山申仙翁傳〉記其生平故事特詳,其施術於明皇遊月宮之事,與《體道通鑑》中之申元之相同,不知是否《體道通鑑》之編者疏失所致,附誌於此,以俟高明。
父喪,遇神人指地,葬於紅衙山,未幾,無心於世,疏交親友,欽慕神仙。一日遊南嶽朱陵洞天,登祝融峰,坐於岩石,歎曰此中有佳致,可惜無緣居此,一老叟,黃冠野服,髭鬢皓然,問其何以歎息,申告以故,老叟乃探囊取書一帙,曰:此即金丹火龍大成之旨,為超凡入聖之機,密而行之,可以成道,泰芝拜謝,歸故里,笑談應對,遂與平素不同,後於蓮荷山建造庵寮,立丹灶,採藥物,按法修煉,金丹遂成。
唐開元廿六年,明皇與辟臣謂夜夢神人相告,湖南雲山之北,邵陵之地,有申道人,號白雲居士,煉丹成道,若禮之,可為國師,必能與國家修禳獲福,遂敕翰林草詔,遣使尋訪。申泰芝欣然從詔,明皇稱之為仙翁,賜號大國師,許其出入禁廷,主領玄教。
開元廿七年(西元七三九年)八月中秋夜,明皇問申泰芝曰:月宮可到否?泰芝答可。遂同葉法善與明皇擁徒乘雲,至於月殿,廣寒清虛之府,寒氣逼人,見素娥十餘人衣皓衣,乘白鸞,笑舞於大桂樹下,樂音響亮,明皇乃抄寫曲譜,頃刻依前乘雲而還,若醉寤而至宮闕。次夕,明皇意求再往,泰芝笑而不允,明皇亦不強求。
天寶三年(西元七四四年)楊貴妃亦請求泰芝傳授秘錄,次年二月二日,明皇建寶齋設紙蓆為座,泰芝端坐而席不傾,明皇歎為神仙中人。泰芝留餘齋於几,明皇問為何用?泰芝答以遺母,明皇問路程遙遠,何時可到?答說今夜可到,明皇未之信,遂附齋與郡陵郡守,及到郡,齋尚溫,郡守遂即具表謝帝,帝見上表時日,果與賜齋之日同,明皇與群臣無不信服。
安祿山兵變之前,泰芝乞賜故里,明皇從語,敕宮中陳氏製法衣一襲以贈。陳氏係嘗侍茶渴之職,供侍泰芝甚勤。泰芝臨行贈丹藥一丸,名絳雪丹,囑係命終之日可服此丹,可先告于帝聽,若氣絕之後,以身入棺,蓋須半掩,塚門勿塞,高大其墓,容魂魄出入,尚不受輪迴之厄,百年之時,尸身不壞,遇生人之氣,即死而後生,為地仙矣。
後陳氏病危,以此事告明皇,從其所請,葬之於禁城三里外,題其墓曰蘭昌宮。後於憲宗元和年間(西元八O六—八二O年)薛昭為禁城捕尉,出理民訟,枉法受賂,被糾彈,逃至禁城,暮遇老叟指點往蘭昌宮,宮廷舊敗將類,遇一女子容貌妖嬈,與談往事,並引之揭棺蓋,見一女子面目姣好,溫暖而起,即服絳雪丹之陳氏也。
天寶十四年(西元七五五年)乙未八月十三日,申楊二姓集社,會於宜唐觀,泰芝亦承請前赴,中途遇神人與桃三五顆,獻之長宿,不受。泰芝遂剖食之,須臾之間,彷彿聞步虛之聲,余胡峰頂,祥雲彌漫,泰芝遂隨朱衣二人白日飛昇而去,年六十有九。
按:《歷代真仙體道通鑑》所載有申泰芝與申元之兩人,申泰芝傳簡略不詳,獨《道藏》中有〈雲阜山申仙翁傳〉記其生平故事特詳,其施術於明皇遊月宮之事,與《體道通鑑》中之申元之相同,不知是否《體道通鑑》之編者疏失所致,附誌於此,以俟高明。
申泰芝云霖寺始建于唐代,相传是唐明皇敕令给当时著名的道士申泰芝的。公元749年,申泰芝从长安返归故里,玄宗皇帝就将原佘湖山上的“雷祖岩祠”改建为“云霖祠庭”,并亲笔书写了“云山观”的大横匾,还赐给了申泰芝田三百顷,人家三百户。申泰芝原本是洛阳人,由于家庭发生变故,年幼时随父母迁至佘湖山。因此,佘湖山也只能算作是他的第二故乡了。后来不知又有怎样的变迁,云山观由原来的道观演变成了如今的佛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