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族谱云!
族谱云
首页 > 家族动态 > 消除尴尬有方医
消除尴尬有方医

发布:2020-07-13  来源:总站  浏览:4148次

消除尴尬有方医

(作者:申国祥)

子孙辈份出问题,
相互之间闹矛盾;

方解法则同存异,
多方交流会弄清;

家人不存仇与恨,
只为根清苗育正;

人才辈出有吾申,
吸收经验和教训;

要知迷方浅与深,
知己知彼才能胜。






附参考文献:

《尴尬的会面》

(作者 申志均)

太康县文化局家属院。我和申新俊走进一楼的一户人家,见到了申新瑞和申浚义。寒暄以毕,申浚义问我和密县的“打锅申”是否同宗,我回答:是。顷刻间,风云突变,空气凝固了。申浚义怒行于色,以仇视的目光盯着我。我不知出了何事,继续向他们讲述我“周游列国”,寻访“打锅申”后人,探讨“打锅申”家族史的情况。他已忍无可忍,把申新瑞叫到里面房间去。我想,主人既然有事,我何不抓紧时间到街上先把他们家谱前面的几篇文章复印一下。我跟他们说了一句,拿着家谱往外走。申浚义说了声“你先等等”,就从屋里快步出来,一把从我手中夺下了家谱。我懵了。望着他怒不可扼的样子,百思不得其解。他终于说话了:你不能复印我们的文件。你先回去找你们同宗的密县人,问他们为什么对我们非礼,辱骂我们。办完这事,你再回来复印文件不迟。这时,我才感到问题严重。在我的追问下,他说出了愤慨的原因。
原来,由于各地“打锅申”人丁发展快慢有别;有的地方或许就是口耳相受,传承有误;或者还有别的什么原因。总之,600多年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各地的辈数不太相同,个别甚至相去甚远。例如:按太康打锅申家谱,申浚义是“越国公”之孙申得的第二十五世孙;而按密县打锅申家谱,我是“曰国公”之子申义的十七世孙。而我们两个却都是刚刚年逾花甲的同龄人。这的确是客观存在的一个问题。1995年,太康在修谱时,“联络本族九县三十八村”共议此事。“定各支最低世为二十九世。理清世系,统一编排,汇辑入谱。”密县家谱的前几世,都是刻在古碑上的,至今仍在;碑后的世系,有些支派不清楚了,而大多数支派都有家谱,白纸黑字,记录得条清缕析,明明白白。是无法随意增减的。若安太康所定排谱之法,密县人的家谱至少中间要再加上五、六代人,才能与太康的家谱大致取齐。但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太荒唐了。所以,密县人绝对不可能接受太康人这种“清理世系,统一编排”的作法。我完全听清楚了,这就是矛盾之所在。
发生这种矛盾,是在情理之中的,并不值得大惊小怪。问题是解决矛盾的方法有了毛病。密县有人态度不够冷静,写信时带了点情绪,说话没选好词语,伤了太康亲人的心。
弄清原委之后,我谈了自己的看法:首先,我们应该承认,我们“打锅申”家族的历史是曲折的、复杂的、悲壮的。从南宋末年到元朝末年的100多年间,我们的家族经历了两次政治大逃亡:从江南逃避到山西,百年后又从山西逃散到中原。被迫两次改姓:南宋末年申改曰,元朝末年曰改申。特别是“打锅”之后,十八弟兄逃散在各地,600多年不通音信。各自在逃亡中的遭遇不同,各自最后落脚生根的地域不同,各自政治地位和经济状况的种种变化不同,各自对后代子孙的教育程度不同······,凡此种种不同,同一支脉,又代代不同。这就造成了对家族史传说的种种差异,甚至人丁繁衍的快慢也不会相同。尽管有如此众多的不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都知道自己姓申,而且是元朝末年,弟兄十八的“打锅申”。这一点,走遍天下,众口一词,决无二话。因此,“打锅申”亲人相遇,只能奉行一个原则,那就是4个字:求同存异。具体说是:求大同而存小异,求一同而存众异。说白了,就是:只要承认是“打锅申”的后人,就是亲人,什么都可以说,什么都好说。这就是“求同”。不太好说的事儿,慢慢说;说不到一块儿的事儿,先不说,将来再说。这就是“存异”。
申新瑞、申新俊、申浚义都是非常通情达理的老人,我们很快就谈拢了。我复印了他们收进家谱的碑文,把我写的《姓申的中国人从那里来》送给他们,作为回报。他们请我到小饭馆里共进午餐,依依作别。

上一篇:古申国历史与地理论考
下一篇:历史文献数据库与申姓(申时行)有关的文章(2)全文收录
隐私信息
隐私保护
免责声明
帮助中心
常见问题
问题反馈
联系我们
微信:zhiming8654
QQ:317829845
邮箱:kefu@zupuyun.net
族谱云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信

Copyright  ©2015-2021 谱云科技版权所有 著作权证 :2019SR1058459 网站备案:黔ICP备19009278号 网警备案:50010702502242号